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知识
审计准则、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1-07-01
 
浏览量: 1
 
| | |

 

刘芳(江苏省徐州市审计局)

 

  (一)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经审计署等权威机构制定或认可的、用以明确审计主体资格、指导审计人员工作和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专业规范。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国家审计的规范化,提高国家审计质量,2010 9 月审计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并于20111 1 日起实施。新国家审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的内容和外国审计机关有益做法,参考《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体系结构,将原有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通用审计准则规范的内容统一纳入新国家审计准则,形成一个完整单一的国家审计准则。
  (二)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所形成的审计报告的质量。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影响不断扩大,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才能防范审计风险,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审计事业在新阶段取得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审计风险
  
 关于“审计风险”,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所以,“审计风险”是指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背离;或由于审计人员作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错误,财政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四)审计准则、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三者的辩证关系
  审计是一项以第三者的身份实施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通过搜集证据、对照比较做出审查和评价对被审计部门的财务状况以及经济效益做出可观的评价,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准确的信息。因此,审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审计在现代经济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审计体制、审计程序以及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所以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审计风险,从而对经济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体制缺陷和审计人员的主观性。审计风险的防范事关审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审计实施中必须要由科学的审计理念来指导,而科学的审计理念的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灵魂和指南。国家审计准则就是在这一理念下不断发展完善的,他为切实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供了依据。
  从审计质量的角度考虑,遵守审计准则可以一定程度地防范审计风险但并不意味着就达到了最高的审计质量,而是达到了审计质量的最低要求。随着国家审计信息的公开化和人们法治意识的日益增强,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失败”的风险日益增加。
  从审计准则的角度考虑,如果没有必要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性条款或对违约责任的明示,再好的法规也是废纸一张。没有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作为保障,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设计就可能前功尽弃,甚至使之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某个审计项目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如果不对责任人进行必要地追究,一方面,可能使质量控制失效;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对违规行为的相互效仿,反而会使负面效应放大。因此,实行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审计准则有效实施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
  
 从防范审计风险的角度来考虑,完善法律犯规,坚持依法审计是首要的,同时,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的保证只有健全完善的审计程序并严格按照审计进行审计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在审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审计证据和审计复核。在审计证据取证的过程中要保证取证要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复核是审计法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质量内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想保证审计复核的实施,就必须要要健全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检查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政府机关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以及审计准则体系,并且认真贯彻实施。(摘自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