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知识
审计职权的“四分离”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1-08-15
 
浏览量: 1
 
| | |

 

  曾红艳

 

审计职权“四分离”是指审计机关在执行某项审计事项的过程中,将审计计划、审计查证、审计处理、审计执行分割开来,由不同的股室(内设机构)去完成的一种审计模式。审计职权“四分离”是审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审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需要,是廉政建设的需要。
  一、审计的现状
  目前,基层审计的模式是,年初各股室(内设机构)依据自己的对口分工,制定全年的审计计划,经审批之后,下达审计通知书,进行现场查证,进行审计处理,下达处罚决定,整理有关资料建档的过程。整个审计过程由一个股室负责到底,是“一竿子插到底”的过程,我们暂且称之为“一站式”审计。
     
  二、“ 一站式审计”的弊端
  审计成立于1983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一站式审计”模式也应运而生,这种审计流程管理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现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公共管理的发展,这种审计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一站式审计”模式,容易导致审计的计划性不强,着眼点不高,在实施过程中又容易造成定性不准确,执行不到位,难以实现新形势下审计科学发展的要求。二是“一站式审计”在管理上容易导致审计力量的分散,成本难以控制,效率低下。三是“一站式审计”在服务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廉政建设的需要。审计内部监管缺失,不能形成互相制约、相互均衡的格局,容易产生审计风险,致使廉政建设失控。四是新形势下,审计成果的利用已经越来越被公众关注,而审计本身的透明度不高,容易产生审计质量方面的问题。
  三、审计职权“四分离”的意义
  审计职权“四分离”模式,从机制上形成了审计机关内部的分工协作,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互相均衡,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严谨科学、环环相扣的机构组织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计划更具有宏观性和科学性。因为在“四分离”模式下,审计计划是由专门的股室制定,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和全面性,改变过去审计计划由各分工股室制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二是审计实施时,具有规范性、科学性。表现在: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实现了审计的规范化运作;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实现了权责的有机制约与均衡,改变了过去审计业务从计划的制定到审计决定的执行“一竿子插到底”的缺乏制约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格局,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促进廉政建设;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有利于审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人员组合与项目审计达到最佳境界,提高审计效率;业务流程的各自分离,有利于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从审计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审计,到最后的执行,整个过程的透明,增强了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四、执行审计职权“四分离”应注意的问题
  一个变革是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保驾护航的,审计的变革也不例外。一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控制机制,来保证“四分离”的有效运行,包括目标控制、成本控制、项目审理审定机制和执行整改机制。二是要建立人员管理机制,包括,审计工作日机制,上下班考勤机制,奖罚机制,岗位互换机制、职位职务不相容机制等等。三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总之,审计“四分离”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达到廉洁审计、文明审计的推动力。(来源河北审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