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综合论坛
审计报告要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
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4-10-28
 
浏览量: 1
 
| | |

浙江省审计厅厅长  徐宇宁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核心载体。各级审计机关不仅要提高对审计工作报告重要性的认识,更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把审计报告写好,使审计报告既真实可信又通俗易懂,并能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

  一、对审计报告的几点认识

  审计报告是什么?审计报告是公文的一种,其价值不在报告本身,而在报告承载的信息。刘家义审计长曾讲过,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产品。审计机关是生产信息的地方,核心产品质量怎么样,关系到审计职责履行、审计作用发挥和审计机关形象。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者辛勤劳作的果实,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要把审计报告放到事关审计机关公信力的高度,精雕细琢地把审计产品生产好、加工好、销售好。

  审计报告给谁看?就是谁是审计报告使用者。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审计报告可分为:向被审计对象提交的审计报告或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报送的综合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工作报告,向社会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就重大事项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送的信息、专报等等。审计人员只有坚持需求导向、“看人上菜”,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

  审计报告该怎样表达?就是审计报告怎么写。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完成一个审计项目,从立项、实施到报告,一套程序走下来,其实就是个做和说的过程。用审计专业语言讲,叫做项目、写报告。要先做后说,出审计报告之前,一定要把前期工作(包括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现场实施)做扎实、做到位。在下大力气做好项目的基础上,还要花大力气写好审计报告。如果把做一个审计项目比作走一条路的话,做项目是前半路程,写报告就是后半路程。有时后半程路程比前半路程更坎坷、更艰难。写报告是审计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最后一米问题,如果报告写不好,表达不到位,前面付出的心血可能会白费。

  审计报告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审计报告是有规范标准的,既有程序的要求,也有内容上的规定。刘家义审计长把它概括为:“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在实际工作中,衡量一份高质量审计报告的标准是:获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有份量的批示,党委政府根据审计报告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人大、政协对审计披露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审议等。

  二、需要厘清的几种错误想法

  审计实践中,对于撰写审计报告,审计人员还存在几种错误的思想必须厘清。

  “做功比唱功更重要”的思想。一些人认为,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主要体现在查出大要案、发现重大违规问题等做功上,做项目才是真本事,写报告只是“副业”。从实际工作看,确实做比写花费的时间多,项目做好了,写报告才有坚实基础。但是,体现审计成果的主要载体是审计报告,特别在信息社会里,不注重审计报告,等于拱手让出审计“话语权”。解决这一问题,审计机关必须树立“做项目是基本功,写报告也是基本功”的理念,把写报告能力当作检验审计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纳入考核体系,激励审计人员以抓审计实施的劲头,抓好审计报告撰写工作。

  “撰写审计报告不用太费力气”的思想。有人认为,审计报告确实重要,但审计报告有格式、有样板,按这个套路来做不是一件难办的事,用不着花很大力气。这种当思想懒汉的念头,使审计人员过分重视格式化,把审计报告当“八股文”来做,审计实施、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审计建议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好审计报告是一项很艰苦、很费神、很伤脑筋的工作。就跟做产品一样,必须在质量、品种、结构、措词上选择最适合的文体、最严谨的表述,并有所创新。这样才能让人眼睛一亮,受到使用者欢迎。

  “撰写审计报告不关我的事”的思想。还有人认为,写审计报告是审计组长的事、主审的事,审计组成员犯不着费太多心思来考虑这个事情。这种想法,是“自扫门前雪”,缺乏工作主动性、责任心的反映,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关于报告编审责任制的片面解读。审计准则第131条规定,审计组审计报告起草前,应当经审计组成员讨论确定。因此,写好审计报告,是审计准则对每个审计组成员的职责要求。从这个角度讲,一份好的审计报告不但是“写”出来的,也是“议”出来、“改”出来的。

  三、写好审计报告的几点建议

  写好审计报告,必须在增强审计报告的公开性、时效性、可读性上下功夫。

  在公开性上下功夫。公开是把 “双刃剑”,既能促进审计整改、提高审计权威,又能倒逼审计机关提升审计质量。一方面,公开是审计机关一件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于公开权,要既敢用又慎用。敢用,就是抓住社会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该公开的要大胆公开,真正把法律授予的公开权用出权威来,以公开促整改。慎用,就是审计机关要严格按程序办事,防止审计公开过程泄露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另一方面,公开对报告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个审计人员都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把每个项目当作公告项目来做、把每个报告当作结果公告来写,做到随时随地可以拿出去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审计报告经得起质疑、经得起晒、经得起检查。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大公开力度,对一批重大项目、敏感项目进行公开,接受社会检验,倒逼审计报告质量提升。

  在时效性上下功夫。时效性是对审计报告效率方面的要求。古人云:“言当其时,一字千金;言背其时,一文不值。” 如果审计报告周期太长、时效性不强,就会失去了参考价值,效果大打折扣。要在制度设计上增强审计报告的时效性,删繁就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实现工作的高效运转。审计干部要自觉养成务实高效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那些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审计实践中,要反应敏捷,对重大问题要集中力量,迅速查清查透,第一时间把审计报告送到领导的案头,使审计成果及时进入领导视野,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可读性上下功夫。可读性是对审计报告表达方面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每个审计人员都要做到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报告,用新闻的视角撰写报告。就是审计人员既要像历史学家一样,把握领导关注、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报告写深写透,把报告做成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履行经济职责方面的历史记录;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像新闻工作者一样,摸准使用者心理,借鉴新闻的手法,用精准的数字、严谨的措词、规范的表达,把报告做成一份吸人眼球、可读性强、具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新闻”。在撰写审计报告前,每个审计人员都要换位思考,要站在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如果审计报告就账论账,专业术语多,通俗语言少,使用者看不懂,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必定失去基础。

  写好审计报告是项系统性工作。各级审计机关要严格落实审计报告责任制,使报告起草、复核、审理、业务会议集体审定等环节层层把关、层层负责。要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加大报告采用率、批示率的分值,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要开展审计报告技术比武,引导审计干部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努力营造审计干部尽力做业务、尽心写报告的浓厚氛围。审计报告关系到各方面利益,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客观公正,恪守职业操守。要对得起组织,最大限度提升审计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要对得起群众,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对得起被审计对象,公平公正做出结论,不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要对得起审计组成员,使其劳动成果得到尊重;要对得起自己,充分表达自我、展示工作价值。(来源浙江审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