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综合论坛
绩效审计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5-12-16
 
浏览量: 1
 
| | |

今年,湘阴县审计局对湘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本文试图以此为例,理出绩效审计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围绕民生资金,制定审计计划

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效果,关系到党中央惠民政策是否落到实处。

湘阴县从2011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2015年是“收官”之年。为考察该计划的实施效果,县审计局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审计列入了年度工作计划。

二、全面收集情况,开展审计调查

审计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和展开现场审计的基础,其作用在于确定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及采用的审计方法。因此,审计调查应尽量全面地了解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

县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到县水务局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收集有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政策、年度计划、工作总结等资料,掌握了湘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背景、规划目标、建设规模、资金筹集渠道、建设项目特点等情况。

三、突出审计重点,编制实施方案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要对审计调查的情况分析、综合、加工,实施方案要突出重点,具有操作性,不可面面俱到。

审计组在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审计实施方案时,从“三个”方面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

(一)明确审计目标。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营情况审计,了解项目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运营是否正常,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揭示项目建设和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促进相关部门和单位改进管理、完善机制,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明确重点内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使用绩效表现在建设和运营两个阶段,审计重点内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及实施情况;建设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建设管理情况;项目建成后运行情况。

(三)明确人员分工。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时间长,审计内容多的特点,将现场审计工作分为财务、工程、调查三个部分,审计组成员专人负责,既分工又协作。

四、综合审计方法,审查分析结合

一个项目的绩效审计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又要进行效益分析,还要经济活动表象后面的形成原因,因而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

审计组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审计中,采用了如下审计方法:

(一)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

1、采用审阅法,审阅了 “十二五”规划文件,了解“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建设规模和目标;

2、采用审阅法,审阅了“十二五”期间分批实施的计划文件,了解总体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3、采用审阅法,审阅了计划项目的财务资料,了解建设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

4、采用审阅法,审阅了立项报建、招标投标、有关合同等资料,了解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5、采用抽查法,审查了2013年竣工项目的结算资料,并到项目建设现场观察、测量,核实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6、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了解水厂运行效益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效益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利用绝对数指标,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际完成建设规模与计划建设规模、实际到位资金与计划资金来源、实际解决饮用自来水人数与规划目标人数对比,找出其差额;利用相对数指标,将十二五”规划实施后的农村自来水乡镇通达率、行政村通达率、普及率与规划目标比较,分析其变化幅度。

2、会计分析方法。通过收入-成本-利润分析,反映水厂经营状况,分析造成亏损的原因。

3、经济活动分析方法。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确定水厂保本供水量,分析水厂通过增加销售量以达到的可能性。

五、结合实际评价,确定指标、标准

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相互对应。评价指标是衡量效益的标尺,评价标准是衡量效益好坏的依据。绩效审计的核心是绩效评价,要结合项目实际,选择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审计组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审计中,评价指标和标准的选择和运用:

(一)评价工程实施绩效的指标和标准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绩效评价,采用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数、乡镇通达率、行政村通达率、普及率四个指标,以“十二五”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预定的目标为标准,分析比较。

湘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完成后,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其中:①全县农村48.3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完成了规划目标;②自来水通达乡镇由“十二五”前的 17 个增加到 19 个,新增2个,乡镇通达率由“十二五”前的89%提高到100%,实现了乡镇全覆盖的规划目标;③自来水通达行政村由“十二五”前的101个增加到314个,新增213 个,行政村通达率由“十二五”前的22%提高到69%,未达到规划确定94%的目标;④ 自来水覆盖农业人口由“十二五”前的17.06万人增加到52.21万人,新增35.15万人,普及率由“十二五”前的26%提高到81%,未达到规划确定92%的目标。

(二)评价运行绩效的指标和标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绩效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采用集中供水的水厂,评价的指标可采用利润额和盈亏平衡销售量,评价的标准为通用的财务和经济活动分析标准。审计抽查了11个的水厂,对各水厂反映盈亏情况的会计和统计数据进行了核实。

1、盈利情况分析

综合11个水厂收入-成本-盈利总体情况,按固定水价1.8元/t计算,年销售收入2099666元,年运行成本2710640元,单位成本2.32元/t;年亏损610974元,单位亏损0.5元/t。而且,每个水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

2、盈亏平衡分析

综合11个水厂成本构成情况,按水价1.8元/t,固定成本(工资、管理费)1919115元,变动成本(电费、水处理费、日常维修费)0.68元计算,要实现总体盈亏平衡,年销售量要达到1713495吨。由于11个水厂年生产能力不平衡,有的水厂盈亏平衡销售量在年生产能力之内,可以实现盈亏平衡;有的水厂盈亏平衡销售量超过了生产能力,就不能实现盈亏平衡。

六、运用系统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系统论是分析复杂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将系统观点运用于绩效审计,可使绩效评价、原因分析更加全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由项目规划、项目建设、项目运行三个子系统(或要素)构成系统,三个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通过内部协调达到自我完善,同时又受到政策、资金等外部环境影响。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系统符合系统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自组织性等原则。

审计组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际完成指标与规划目标对比,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揭示存在的问题。以系统观点,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内部环节和外部环境分析原因。

(一)社会效益方面

湘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至2015年末,全县所有乡镇都兴建了集中供水工程,覆盖农业人口52.21万人,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48.38万人全部得到解决。这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党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但是,湘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运行后,还存在产权不明、人员无编制、建设用地未办理手续、税收手续未明确等问题,影响供水工程的日常运行。

(二)经济效益方面

经济效益包括建设效益和运营效益两个方面,总体来看,经济效益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不足。

1、由于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不到位,部分建设项目完成了厂房建设外配套管网未按计划规模完成,计划下达自来水主管网铺设2382KM,实际只完成了913KM,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2、由于主管网不完善,自来水的行政村通达率和农业人口普及率未按计划完成,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3、由于设计不周,未充分考虑水厂配套设施、备用供水系统、管道实际长度,不利于工程使用效率发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4、由于水厂运行中普遍存在水价和成本“倒挂”、大修理资金无来源的问题,不利于水厂的长效运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环境效益方面

湘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中,以治理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为契机,开展了流域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村环境统合整治,改善了农村环境。

七、把握建议高度,注重长效机制

审计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民生资金绩效审计建议更要着眼于完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审计组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建设管理和后续运营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审计建议。

1、建设管理方面的建议:多方筹措资金,完善配套工程;设计切合实际,加强实地测量;加强造价管理,节约建设资金。

2、后续管理方面的建议:适当提高水价,保证正常运营;增加大修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明晰工程产权,固定人员编制;保证供水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协调部门关系,解决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