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综合论坛
浅谈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扶贫审计中的运用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朱雨婷
 
发布日期: 2018-06-22
 
浏览量: 1
 
| | |

岳阳市审计局    朱雨婷

【摘 要】:扶贫审计具有审计对象范围广、资金来源渠道多、审计数据复杂等特点。为满足这些特点的要求,审计中势必把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运用到扶贫审计工作中去。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扶贫审计中的作用、具体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对提升基层审计机关扶贫审计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扶贫审计、审计水平

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切实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审计机关一项艰巨复杂的重要任务。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审计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集合提供了有利环境,使扶贫审计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审计机关应当充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将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运用到扶贫审计中,从而揭示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强化资金管理,促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的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扶贫审计中的作用

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主要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挖掘审计目标和审计需求,然后将这些目标和需求转化为计算机数据。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查询——数据验证等步骤获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从当前扶贫审计情况看,相比传统财务审计,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扶贫审计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扶贫审计范围广、数据量大,通过对来自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构建扶贫审计数据分析模型,有针对性的查找问题疑点并进行延伸审计,有效地避免了全面铺开“撒网式”审计的费时、费力、低成效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薄弱环节,有重点进行审计,从而得出更加精确的审计结论,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扶贫审计中的运用

扶贫审计主要关注点在于扶贫对象是否合规、扶贫金额是否分发到户、扶贫资金是否被挪用等。下面,以某地扶贫审计中检查扶贫对象是否合规为例,浅谈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扶贫审计中运用技巧。

(一)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数据采集上,审计人员主要采集核心数据“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及财政部门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税务部门纳税信息、本地区车辆管理信息、住房公积金缴纳信息、教育信息、医疗保险信息等外围信息。

核心数据与外围数据采集完毕后,审计人员先利用EXCEL 进行数据整理。

具体做法:首先为便于比较分析,在数据分析之前,将上述采集的数据关键字段“身份证号码”运用EXCEL软件统一转换为文本类型的数据格式。将上述数据中涉及金额的字段转换为数值类型格式。第二,对上述数据中的数据库关系模式转换为至少符合第一范式模型,以便数据能导入成功。最后,将上述数据整理完毕后导入SQL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分析

1.对核心数据分析,检查基础数据规范性。

该部分分析主要是检查扶贫工作负责单位基础工作是否到位,检查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份证是否正确。根据身份证号码组成规定,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为18位,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六位数字地址码,八位数字出生日期码,三位数字顺序码和一位数字校验码。利用计算机方法中len函数、isdate函数与SUBSTRING函数对身份证号码进行有校性验证。将不合规的身份证号码识别出来,检查基层扶贫工作基础工作情况。

2.与外围数据比对,检查扶贫对象合规性。

根据政策要求家庭成员中有“四类人员”不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予以安排产业扶贫项目。即:财政供养人员、企业法人(或入股股东)、购买好车人员、购买商品房人员。因此在产业扶贫审计中,要通过相关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揭示产业扶贫是否实现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

具体做法:在SQL软件中,对扶贫审计核心数据与财政供养人员信息、住房公积金信息、车管所车辆信息、工商登记信息、税务部门纳税信息等外围信息以“身份证号码”为关键字的分别进行外连接,查询是否存在将不符合规定的“四类人员”纳入建档立卡贫困库中,并对查询结果进行延伸调查。重点审查扶贫工作中是否存在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为本人及亲友谋取不当利益等违纪违规问题。

3.与外围数据进行比对,检查扶贫政策补助普及到位情况

教育扶贫方面,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中,在中高职业学院就读的非毕业届学生,可按学期在网上申请“雨露计划”资助,在中高等教育上,凡贫困户可享受免学费或助学贷款补助。另外,贫困户还可享受县级资助及校内资助。

健康扶贫方面,根据医疗政策要求,提高贫困户医疗保障水平,贫困户享受住院费用按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10%,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嫌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等政策。通过数据分析,审查上述扶贫政策是否落到实处。

具体做法:将核心数据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与教育部门提供的学校学生相关信息、医保部门提供的医疗保险信息进行外连接,检查出贫困户是否都享受上述政策。审计人员并对结果进行延伸审计调查,检查扶贫政策是否落实到位,贫困户是否均享受到国家政策。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在扶贫审计运用时需注意的事项

审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进行审计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防控,二是信息安全。

(一)风险防控

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下的扶贫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扶贫审计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来源广泛等原因产生审计风险,给审计工作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扶贫审计风险除了具有一般审计风险的特征以外,还具有计算机特有的数据风险。第一,数据固有风险,即现实中本身存在的风险。如扶贫数据量大,导致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在数据录入时操作错误导致审计人员采集回来的数据本身错误失真。不真实的信息会导致审计人员事倍功半,更有甚者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极大造成了审计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第二,由于扶贫数据种类多,审计范围广,采集数据时需要从多个单位进行搜集,多个口径获取的数据容易存在表述不一致、信息不完整、内容不规范的问题,人为地给数据关联匹配制造了障碍。因此,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时应着重关注审计数据的风险防范。

(二)信息安全

扶贫审计涉及数据量大,其中很多数据涉及个人隐私,如身份证号码、姓名、电话号码等字段信息。在审计中,为检查贫困户合规性,审计人员会向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调查外围数据,而这些数据通常都涉及个人隐私,而部分单位部门也会以保护个人隐私为由,不配合审计工作,拒不提供有关数据,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扶贫审计中产生信息泄露主要可能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本身不安全性导致数据在网络上传输遭“黑客”盗窃,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复杂环境,如果未经保护的重要数据信息直接在外网上传输,很容易发生信息失窃。审计时,针对重要隐私信息,审计人员应当直接从被审计单位进行硬盘或U盘备份,而非利用网络传输搜集。二是审计人员本身的不注意造成数据丢失。扶贫审计大多时间在外地,审计人员的电脑、U盘等经常随身携带。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经常来往于各个单位之间,导致一旦不注意特别容易发生信息载体遗失情况,因此要时刻对这些贵重物品的保护,使之不被遗失泄露。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必须告知被审计单位,并通知被审计单位到场,将数据销毁。

参考文献:

[1] 刘星,牛艳芳,唐志豪.关于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审计研究,2016(5)3-7.

[2] 顾洪菲.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3)45-47.

[3] 陈伟等.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机遇、挑战与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6(1)8-34.

[4] 刘静.完善扶贫资金审计的对策研究[J].审计研究,2016.5.

[5] 韦炜.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审计[J]. 现代经济信息,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