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风采
从张居正一生得到的启发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7-03-03
 
浏览量: 1
 
| | |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改革家,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从他的一生中,我们得到很多启发。

张居正出生于秀才家庭,从小就机敏灵俐、才智过人,十三岁那年深受湖广巡抚顾璘赏识,称 “此子将相才也”,却想方阻挠张居正使其落榜。这对时下拔苗助长的家长来说,可以得到以下启发:教育孩子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成功太早不是好事,成功背后有太多诱惑与压力,太年轻心智不成熟,经受不起巨大的诱惑与压力,年轻人应多加磨砺,先成人、后成才。正如老子所言:大器免成(更多的说法是大器晚成)。

二十三岁入选庶吉士后,张居正整天面对的是夏言、严嵩为争首辅之位的斗争,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对朝廷有了初步认识。二十六岁因病请假离开京师到故乡江陵。那些年他游山玩水,接触社会各层,真真实实地用眼观察社会民情,用心思考治国之道。正是这些年的游历,为他今后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在明朝,有个叫唐伯虎的也在年轻时游山玩水,他却在酒色之中使自己消亡。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年轻需要积累,读万卷书固然重要,行千里路也不能少,某种意义上来说,行路更胜于读书。年轻时多经历,多行路,多观察,多思考,会积累到丰厚的财富。

三十二岁,张居正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这是一个属于徐阶和高拱的年代,张居正在朝中也没有什么位置,教皇子裕王读读书、代徐阶给皇帝写写青词。教皇子读书,其实也是个高危行业,很多都会卷入到以后的争位斗争中去。所谓青词,就是一种辞藻华丽的文体,写后供皇帝烧了祭祀之用的,说白了,是哄鬼的东西,张居正这一写,就写了十数年。其时的张居正,慢慢跟徐阶学会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隐藏锋芒。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年轻人始终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当国家委以重任于你时定当横刀立马、鞠躬尽瘁;当国家暂时没有用你时,做好自己份内之事,牢骚无益。多观察,积累正能量。

张居正直到四十八岁才真正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人生高峰期也就那么几年而已。他扳倒高拱的手段其实也不算高明,把那故事放到当代这种环境中可以这样讲述:穆宗死了,十多岁的神宗继位。国家内忧外患,当时的首辅高拱事必躬亲倍感压力,一次与张居正酒后感叹:“国家就靠我们这几个人了,皇帝这么小能做什么啊?”张居正正在“玩手机”,一不小心将这段话录了起来。第二天,太监冯保也一不小心把这段话转发给了李太后。若李太后像清代孝庄太后一样有政治智慧倒也不会有什么,偏偏这个实际掌握着国家机器的女人却一筹莫展、六神无主,正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帮她操作。于是,隐晦了几十年的张居正动动手指头就把高拱拱回老家去了。高拱回家后病了,写了一本《病榻遗言》,大概是澄清老夫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耿直,最终被奸人所害云云,已无多大意义。平心而论,当民族危机来临之时,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敢于挑起重担,他们处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只为让国家走向正轨,这些人,不管是徐阶、高拱、张居正还是清代的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我们不能以成败去论英雄,更不要草率地去评判忠或者奸,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民族之脊梁。高拱是一个能干事的人,把救国当作已任,当时声望也超过张居正,只是性格耿直,皇帝死后他事事当头,急天下之所急,引起太后和太监的猜疑。很多史学家说,如果当时高拱隐晦一点,先不出面说话,沉住气、不出头,自然有人会在背后帮他说话的。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在这里,我们得到的启发并不是学张居正如何耍手段,而是从高拱处吸取教训:处于乱世之秋遇大事一定要沉着稳重,慎言笃行,不能慌张。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处于激流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凡事多个心眼,不能只凭一颗赤子之心,更要多个心眼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

任何一个改革家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他们首先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历史学家总结,改革家大多命运多舛,难逃两种命运:第一种是死于非命,但是他的改革成果保留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商鞅;第二种是郁然而逝,其改革成果也随之夭折,比如王安石。张居正的改革至少使明朝多维持了几十年,他自己却死后遭开棺鞭尸,家属流放,惨不忍睹。史上记载张居正当权之时大量敛财,强占私宅。张居正的结局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我常常想,如果把完美与邪恶作为纵横轴的话,那么人性就是位于象限中的双曲线,无限靠近善与恶的纵横轴却永远无法与之相交。我们所能做到的是尽量使人性无限接近完美,然而世界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我们动态地进行修身,每天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吾日三省吾身”。

历史很有味。放眼观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事后诸葛,有趣的是,史上被绊倒的人有很多都是熟读史书的,同一根绳在不同时期绊倒过很多人,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地读,动态地读,以史为鉴,把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