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风采
审计工作二三事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1-09-15
 
浏览量: 1
 
| | |

 

陆敏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审计局)

 

掐指一算,我已经进入审计局近10年了,感慨时间转瞬即逝的同时,我由衷的感谢曾经手把手教我做项目的同事,离开了他们的帮助,我难以胜任现在的工作。总结这些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审计案例,与大家共勉。
  简单抄账的教训
  我大学的专业是货币银行学,除了知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一些会计科目的名称外,其他财会知识了解甚少。来到审计局后,我先从抄账开始学起,把账面的情况原封不动地搬到工作底稿上,外加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有技术含量的基本不做,其实是干不了。就这样,机械的抄账作业持续了半年左右,给我的感觉审计简单――就是抄账,于是必然的“意外事故”发生了。有一次去某行政单位审计,我负责审计该单位的一个下属事业单位,和往常一样依葫芦画瓢,一切都很平静。最后一天突击盘点现金,盘出了小金库,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就是该事业单位出租店面房的水电费。我在看账时的确看到了租金收入,怎么就没有想起水电费的问题呢?好险啊!这个必然的“意外事故”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机械抄账是查不出问题的,只能带来审计质量隐患。在以后的工作中,只要是有租金收入,我就特别注意水电费等是以何种方式结算,有无全额入账。
  貌似无用的知识
  我曾在证券公司工作过,考取了交易、投资分析、基金等证券从业资格,进入审计局后,我觉得这些资格证书都没用了,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在审计某企业的短期投资科目中发现有申购新股的情况,于是同事就与我一起前往证券公司对账,面对上千笔的资金记录,逐笔排查,发现利用该企业法人账户,将个人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一同参与法人网下配售某股票,参与配售的资金中签后扣除股票配售款后,返还企业并冲减企业短期投资科目,待到股票上市,盈利全部落入个人腰包。整个过程堪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相关人员利用法人账户参与配售股票的中签率远高于个人账户的中签率的事实谋私利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若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则所有努力将付之东流。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储备太重要了;主观上认为没有用途的知识,也许在某一个时期就能大放异彩。
  小常识大用处
  记得在某行政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延审了六个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其中有个单位提供的资料与其他单位“大相径庭”,表面上似乎“天衣无缝”。我们仔细查看了该单位提供的项目合同,发现几份合同签订人的签名笔迹好似出自同一人。我们又调来了该单位的会计凭证,在凭证中我们找到了两个人收款的亲笔签名,居然与合同中的笔迹不同,同事判断是合同资料是后补的。于是,我们找来了会计,“无意”地问她,“这些合同都是你起草的吗?”,回答“是的”,同事对我说“你去看看会计的电脑”,我突然间就明白是同事的用意,暗生佩服。我来到电脑前,发现提供的合同资料就在桌面上,点击右键―属性,创建时间、修改时间、访问时间一目了然。我沉着地拿出手机拍照取证,写了情况说明,让这位会计签字、盖章确认事实。该单位负责人在证据面前不得不承认了造假的行为!原来是该单位得知我们要延伸审计,在下班后加班把“原始资料”全部补全了,企图蒙混过关!我觉得郁闷的是我也知道右键―属性的作用,为啥同事能想到看电脑?我想不到?体会:猎人的精明是在无数次打猎行动中锻炼出来的,所以狐狸再狡猾也逃不了,不要忽视不起眼的小常识,学会运用小常识发现问题才是王道。
  “不起眼”的内部往来核对
  在某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账套预算外账和经贸中心账往来科目余额相差900多万,审计组长要求我找出差额原因。我翻动着这两套账的对应的内部往来账页,面对三年多频繁发生的往来明细,心里直犯嘀咕,核对这么多的内部往来有必要吗?在核对内部往来上投入这么多精力到能有结果吗?让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对就可以了,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更重要的工作上。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三个工作日,我和同事终于把这些枯燥乏味的内部往来核对清楚,结果是财政资金820万元隐藏于这个内部往来科目中。在这样的结果面前,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负责人提供出了3张以个人名义存放的定期存单。结果使我明白:审计事项件件重要,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小觑核对往来真是要不得。
  锲而不舍得真相
  在某行政单位的审计中,我发现下属事业单位套取项目资金5万元,该单位负责人只承认是这个数。为了核实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我们去使用项目资金的企业对账,该私营业主不配合,没有账本,没有进、出货记录,也没有银行对账单,对账毫无结果,我有些灰心了。难道真的山穷水尽了?同事带着我用4个工作日延审了6个乡镇(街道)的某中心,重复着“收到种子多少公斤、有机肥多少吨、复合肥多少吨、种植面积多少亩”的问题。当我们将6个镇(街道)的实际数量摆在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面前时,他不得不道出了套取项目资金的真实情况,其中18万元资金被经办人移作他用了。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我惊讶,同时也让我汗颜,如果同事像我一样感到畏难,就此止步,那结果仅是窥得冰山一角,不得其全貌!感受:被审计单位不配合、不提供资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审计人员因为害怕繁琐不愿意获取最原始的数据而错过了还原事实真相的机会。
  以上五个审计案例,使我意识到审计工作的严谨和细致,使我明白审计经验的积累一方面来源于前辈的传授,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悟”和“攒”。看得多,做得多,并及时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得失,每一个审计人都能达到“老猎人”的境界。(来源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