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坤(江苏省沛县审计局)
现实生活中,造成“丰产而不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后期管理跟不上,或者说重实施、讲过程,但轻收获期的管理。要说审计成果的“颗粒归仓”,前提是有“审计成果”,目标是要“颗粒归仓”。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审计成果“颗粒归仓?”笔者以为,首先要弄清两个概念,其一,何为审计成果?其二,如何做到“颗粒归仓?”
一、何为审计成果
有关资料表明,审计成果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按照这个定义,南京办的做法无疑是积极、超前和可行的,即对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审计处理、审计经验等四方面进行“收口”,值得广大基层审计机关学习和借鉴。
二、如何做到“颗粒归仓”
对于如何做到审计成果“颗粒归仓”,我们有必要厘清“颗”与“粒”的概念。这里的“颗”既可以是一个单项的审计项目,又可以是年度所有审计项目的“和”,还可以是审计业务的分类项等。直观的理解,“颗”可以有多个“粒”组成,比如一个审计项目,它的审计成果可以体现在审计档案是否审结卷成,批转、批示或采用多少篇审计信息,审计决定执行即审计处理处罚到位情况,出了多少审计经验、AO应用实例、审计方法等。由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让审计成果“颗粒归仓。”
首先,让审计成果“颗粒归仓”,先要做到审计工作的“颗粒饱满”。“颗粒饱满”离不开精心的选种、辛勤的耕耘、及时的浇灌和科学的培育等。现实工作中,要想审计工作“茁壮成长”,实现“丰产又丰收”,就必须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操作规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各项业务考核内容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抓落实,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否则,审计工作的“田”是不可能长不出“好庄稼”的,审计工作的“颗粒饱满”从何谈起。没有“颗粒饱满”的审计项目,怎能收获审计成果的“颗粒饱满?”即使审计成果“颗粒归仓”,收获的也不一定是成熟、饱满的果实。所以,让审计成果“颗粒归仓”,一定要种出成熟饱满的审计果实。
其次,让审计成果“颗粒归仓”,应该把握好收获的“火候”。现实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农民朋友多重视播种和管理,对收获却不太注意,以至于常常出现过早或过晚地收获农作物,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同样的现象在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如工作中,有些基层审计机关重项目计划和任务实施,认为“计划一下、任务一分”完事,由各个审计小组自行实施完成,疏于对审计项目时限、质量跟踪、成果开发的要求,要么过早地收获导致“颗粒不饱满”,要么过晚地收获造成“瓜熟蒂落”。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不可能让我们的审计成果“颗粒归仓”。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把握好审计成果收获的“火候”,科学设定审计项目计划实施与完成时间,科学评估审计项目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和成果,在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及时上报整理、收集归类、总结反馈各类信息的成果,对各类信息素材进行深加工、细加工和精加工,力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佳的时机让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信息、审计专报等产生更大的轰动效应。
再次,让审计成果“颗粒归仓”,要防止“束之高阁”。对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审计处理、审计经验等四方面进行“收口”,是审计成果“颗粒归仓”的具体表现。工作中,要使审计成果“颗粒归仓”,还须“五防”:一防在规定的期限内完不成项目审计任务,以至于影响到审计项目进度和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二防“审结不成卷”。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装订审计档案和归档管理;三防审计信息、审计专报等的收集、撰写、加工、上报不精细、不及时,延误了审计成果在第一时间内到达领导案头、被审计单位手头、社会公众眼头,影响到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的宏观决策,影响促进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影响到“审计风景”的形成;四防审计决定执行不力,让审计处理处罚流于形式,使审计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大打折扣;五防审计工作“见好就收”。满足于眼前成绩,安于现状,仅限于就审计而审计,就报告而报告,就信息而信息,就处罚而处罚,不去针对审计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作深度分析和研究,以至于一些好的审计方法、好的审计案例等宝贵经验被遗漏和遗忘。
第四,让审计成果“颗粒归仓”,更须心存责任意识。如果没有“收获”意识,再饱满的庄稼或果实谈何“颗粒归仓?”现实工作中,基层审计“虎头蛇尾者”有之,年终考核“临时抱佛脚者”有之。前者注重工作部署,轻后期管理;后者轻前期工作安排,重后期考核“东拼西凑”。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不负责任和责任意识不强的表现。作为基层审计和审计人员,要想审计成果“颗粒归仓”,就必须具有“收获”意识,即心存责任意识,身有敢当信念,该查的要查深查透,该报告的情况要如实上报,该反映披露的信息要及时上报,该处理处罚的决不能顾虑重重,该公开的要“说清道明”。总之,审计重任在肩,什么时候收获、什么时候该收获等都要心中有数,根据不同的收获期作好不同的收获准备,切莫心存侥幸忙而无效,忙而无果。
第五,让审计成果“颗粒归仓”,重在不是自己“说了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产”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浮夸风”、“虚假风”是大跃进运动的后遗症之一,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在基层为了追求所谓的审计成果,是否存在统计审计数据“注水”现象?笔者虽不敢肯定,但至少“报喜不报忧”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的。所以,对于审计成果是否“颗粒归仓”不能自己“说了算”,要严格审计统计工作口径和尺度标准,严把审计统计工作的统一性、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不论“颗粒”的多与少,都要有“来龙”、有“去脉”。只有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被审计单位和广大社会公众“知道你”、“信服你”,才能体现审计成果“颗粒归仓”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来源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