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风采
审计人提升综合素质的“十路径”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2-06
 
浏览量: 1
 
| | |

 

竹溪县审计局 刘颖

    路径一、知晓法律法规。审计人员是审计法律法规的直接执行者,审计人员的监督和执行依据就是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是审计人员必知必会的内容,但对于审计人员来讲,仅仅知晓这些是不够的。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定性时,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的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一定要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的规章制度,运用其规定与审计查实问题对接,然后才是运用审计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由此也可以说明掌握其他法律法规对审计人员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审计定性时,应以审计事项发生时适用的法规、制度作为衡量标准,而不能以现时或过时的法规、制度作为衡量标准。只有与时俱进地掌握运用,才能正确定性审计的有关事项是否属于问题类别,正确主导审计人员专业判断。

    路径二、具备专业知识。知识概念非常广泛,但作为一名合格审计人员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从事审计工作的基本条件。首先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审计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一定要掌握《基础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等等会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看懂会计报表、账务处理、成本核算等。在这基础上才是进行合规、合法性审查。审计人员在进行合规、合法性审查时,必须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比较法、分析法、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等。审计方法选择恰当与否,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会对审计质量、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如鱼得水”从事审计工作。

    路径三、掌握业务技能。当前,审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领导和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就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来看,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审计正在发生变化,为此必须熟练掌握审计业务技能。当然各地都有不同的好办法,但目的只有一个。笔者认为最简单、最快捷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可以结合不同审计人员个人特长交任务、压担子,通过审计业务实践锻炼提高业务素质;二是根据审计项目需要,打破专业科室界限,统筹使用审计人员,力求做到专业互补化、搭配最优化,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出成果、出精品,与时俱进掌握业务技能。

    路径四、搞好组织协调。审计人员一般来讲主要从事审计项目审计工作,无论是送达审计还是就地审计,审计现场都是一个动态的、半开放式的场所,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同各方面接触比较多,由此也就存在组织协调工作。审计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不仅包括审计部门、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之间的协调,还包括审计部门、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及配合单位的协调,具体涉及到人际关系的组织协调、组织关系的组织协调、配合关系的组织协调、约束关系的组织协调。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掌握和运用组织协调的原则、艺术和方法,兼顾组织和协调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搞好审计项目组织与协调的前提下,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审计质量,顺利完成审计项目。

路径五、加强交流沟通。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也随之创新。但无论过去、现在至今后,审计工作都必须与被审单位和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人进行联系、交流和沟通。适当、融洽、和谐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反之,就会影响甚至阻碍审计工作。虽然交流沟通非常重要,但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不全的无能力沟通、程序不到位未沟通、级别不对等难沟通、不了解审计的无沟通、领导不重视的少沟通、缺少技巧的生硬沟通等等。审计工作要上水平,不仅需要扎实的业务功底和政策水平,同时也要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其他有关部门的关系,适当、融洽、和谐的交流和沟通是审计工作必须重视和加强的方面。具体来讲,一是尊重对方。审计与被审计本身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对方,同时让对方理解审计工作,这样,就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诚实守信。要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不能用蒙骗的手段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如若产生争议,要保持冷静与理智,坚持以理服人,注意维护审计形象,力求取得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发掘共同利益点。审计工作中的交流和沟通不是执行审计决定,也不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要充分听取对方的意见,寻找一个双方共同的利益点,通过沟通,达到既要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又要维护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四是提高素质。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学会在交流中倾听,锻炼在沟通中思考的习惯,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积极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失误,顺利推进审计项目开展。

    路径六、锻炼语言表达。审计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常与外单位人员打交道,如何塑造良好的形象,搞好文明审计,就需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应对自如,恰如其分地表达语言。表面上看,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嘴巴”功夫,可实质上,“说话”内功就是思维的问题。训练“说话”的关键是训练思维,思维包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使得语言有弹性、有灵性、有感情;理性思维使语言有逻辑、有深度、有概括力、有力度。对于审计人员而言,这两种能力都不可偏废,只有把思维练得成熟了,“嘴巴”才能真正厉害起来,只有练好内功,才能真正“会说话”,关键时候就能从容不迫随机应变,游刃有余;才能与被审计单位及时沟通,达成共识,被审计单位才有可能及时采纳审计意见和建议。而练好内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靠细心琢磨与勤学苦练,掌握这些藏在“说话”技巧背后的语言“内功”,做到有口有“心”。一是审前准备充分。不能养成临近审计时,才亡羊补牢,更不能不懂装懂,敷衍塞责,要把审计的一个个单项项目、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当作一次训练,把常态工作做扎实了,遇事才不惊慌,只有对审计对象做好充分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底,这样才能轻松与被审计者交流,用“行话”语言表达政策、贯彻执行政策,体现出审计较高层面的政策水平来。二是不越位不错位。审计人员不能因自己是监督别人而显得高高在上,审计人也只是一个常人,而且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即便是其业务范围内的事情,也不可能全懂,只有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适轻装上阵,这样一来说话才能自然和谐,才会有比较满意的语言效果。三是正确处理“说话”与语言表达。在自己岗位上的“说话”绝不是个人日常生活环境中能说会道的“说话”。审计常识告诉我们,“会说话”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基本功,从表面上理解,审计人员只要没有明显语言表达障碍,就可以应付场面,实际上,这种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必须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很好胜任岗位职责。

路径七、严格依法审计。秉公执法是审计人员必备的职业操守,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依法查处问题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为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查处的问题,应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不畏艰难,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对违反党纪国法的人和事,要抓住不放,不讲情面,不怕得罪人,一审到底。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原则,才能有效树立审计权威。

    路径八、做到廉洁从审。宪法和法律赋予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权力,只能用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而不能用来谋取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针对社会经济比较复杂的现实,可以适时对审计人员进行“洗脑”,让其认清形势,搞好审计职能定位,正确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关系,实实在在地贯彻执行审计署的“八不准”,做到警钟长鸣。同时还应要求审计人员特别是党员要带头做到“五官”端正,“手不长、嘴不贪、耳不偏、腿不懒、眼不蒙”,以实际行动做到廉洁从审。

    路径九、实现审服并重。“执法就是罚款、服务就是收费”是政府有关部门多年难以走出的怪圈。在审计过程中,既要坚持客观公正,依法审计,同时要树立“以审为辅,以帮为主”的服务理念,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搞好服务,做到监督与服务并举,将“审计服务”融于“审计监督”之中。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部分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财务核算相对较弱,会计业务不精通等现实情况,认真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业务服务。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一方面事实求是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现场培训财务人员,逐步实现审计机关“审计一次,管理就规范、提高一次”之目的。

    路径十、人人创先争优。结合全国审计机关党组织、党员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以加强党性锻炼和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扎实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能力素质、提高工作效能上下功夫。使每位党员和机关干部都要把创先作为一种追求,实现精神状态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提升、业务素质的提升、审计质量的提升、审计应变能力的提升。以提升促创先,以转变促创先,以创新促创先,最终达到人人争优目的。(摘自十堰审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