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清(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近日,审计署原京津冀特派办刘汝焯特派员给计算机中级江苏培训班的学员作了一场关于“数字化审计”的报告。刘特派员从“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方式的创新和实践”的角度以详实的实例阐述了数字化审计。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笔者听过刘特派员的报告后深受启发,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是我们广大审计人员当前面临的全新形势。
思考之一:“数字化审计”数据和系统是基础
数字化审计与传统的账套式审计不同,传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账册,而数字化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正如刘特派员在报告中所说,数字化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没有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数字化审计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电子数据和系统是“数字化审计”的基础。
思考之二:“数字化审计”技术是保障
数字化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利用挖掘分析、多维分析、查询分析等多种数据库技术方法,创建审计中间表,建立审计分析模型,形成数据分析报告,最后延伸落实,审计取证。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方法做支撑,审计人员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也只能束手无策。以今年审计署组织的全国一条鞭项目社保基金审计为例,南京市全市社保基金的数据高达近百G,被审计单位使用的是oracle数据库,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库技术做支撑,社保审计也只能是看看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和资料。另外,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分析取得的结果,要掌握合法的、合理的、规范的计算机取证技术才能及时取证,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最终获得审计成效。因此多维分析、查询分析等数据库技术以及取证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是“数字化审计”的保障。
思考之三:“数字化审计”人才是关键
只有掌握了数字化审计所需先进技术的人才,才能真正实施数字化审计,并不断提高数字化审计水平。先近的技术就是刘特派员报告中所讲的“技”,而只有掌握了“技”的人才能实现“道”,即知道“为什么” 。“数字化审计”不但需要掌握计算机一般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对非数值型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分析能力,需要有特征枚举、特征发现、特征分析的能力,需要有对信息系统把握和分析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取证的能力。“百年树人,推进审计数字化建设关键是人才的培养,领导人才、管理人才、业务人才,重中之重是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打得赢,一举拿下,摧城拔寨,开疆拓土”(刘汝焯语)。
思考之四:“数字化审计”平台是未来
目前“金审工程”二期正处于验收阶段,审计署将启动金审工程三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有许多地区已经实施了联网审计,实现了动态监督,实施监控。如江苏省南京市早在2007年就已经实现了地税联网审计,目前地税联网审计已经在云南、无锡等多个省市实施,山东青岛已实现地方财政、地税和社保多行业统一平台的联网审计,审计署先后向全国发布了地税、财政、海关等数据规划。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审计署的数据规划,搭建一个涉及工商、国税、地税、银行、海关、社保、公积金、财政等自上而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以审计署为中心、省级为分中心、地市级为支中心的“云计算”时代的“云审计”数字化平台,设计审计采集模版,构建审计分析模型,对审计数据实现分级集中管理,并数据共享,提高相关部门数据的支撑作用,推动审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扩大审计成效,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来源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