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风采
由《舌尖上的中国》话审计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6-06
 
浏览量: 1
 
| | |

 

伏小军(江苏省无锡市审计局)

 

    最近,央视一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短时间内引爆观众的“胃口”,迅速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网络点击率一度飙升。不少观众感受到了那种包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坦言是“才下舌头,却上心头”,“眼泪与口水齐流”。笔者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在被那种文化魅力所感染的同时,亦以为,审计虽不及中国饮食文化那样的源远流长,但审计在长期的实践、演变以及履职过程中,其实也是“酸甜苦辣”皆文章。当然,这些“酸甜苦辣”相对审计之外的“食客”而言,是否“足味”,又是否“对味”,能否引起共鸣,又能否让人回味,则是审计不断省思和不懈追求的。

  呵护审计朴素的味道,使之更醇正

  《舌尖上的中国》没有高调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平和地反映平常百姓和日常食物有生具来的朴素的味道,并附之深心,升华内涵,从而超越饮食。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这种朴素的味道就是自然的原生态和人的原性态,就是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味道和草根气息,不华丽不也娇柔,很透彻也很清爽。笔者从事审计工作虽年数不长,但审计特有的朴素的味道也时时弥漫在四周。这种味道是审计履行法定职能、践行职业道德、打造高端产品、维护勤廉形象的融合,真实中透着平淡,平淡中透着责任,责任中透着忠诚,忠诚中透着奉献。这种味道经过审计的不懈努力,越来越浓厚,越来越醇正,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知晓和认可。当然,这种味道更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升华,“一粒老鼠屎糟蹋一锅粥”,诸如《审计干部反腐倡廉教育警示录》(审计署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中46个案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着实让审计“蒙羞”。因而,我们在更长的审计实践中,需要付之更多的努力,要始终把依法执审放在首位,不断提升高效履行职能的能力,主动融入经济大局,护航经济运行肌体,积极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修养、文化涵养、知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积淀审计的朴素之美,浓厚和醇正审计的朴素之味。

  坚守审计真实的力量,使之更强壮

  《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一日三餐,酸甜苦辣,真实而不做作,其中“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网友评说),这不仅是一种真实,更是国人对这种真实力量的长期坚守。同样,作为审计,坚守真实的力量更是一种态度和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几年前的“审计风暴”,很多人为审计能直言点名、不留情面的风格拍手叫好,这就是审计铁面禀性和真实力量的流露。如今,这种力量还表现为对经济运行动态的准确反映,对审计事项全景的全面提示,对资金使用绩效的科学评价等等。记得有次写一篇报道,其中涉及的数据与审计对象对外公开的有较大出入,向该项目审计人员提出该引用哪组数据的时候,该项目负责人毫不犹豫的说“以我的数据为准”,这是对自己经手工作的一种自信,更是对真实的一种态度。审计坚守真实的力量,不仅需要审计人员深入一线,亲力亲为,眼见为实,探寻真相,还原真实,少一些“犹抱琵琶半遮面”,多一些“曾无一句是虚言”;更需要审计人员坚持原则,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当通过审计,把“豆腐渣”工程的面目公布于众,把腐败违法过程的猫腻曝光于众,把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这不就是审计真实的力量,不就是越来越强壮、越来越坚硬的审计真实的力量?

  寻求审计独特的风味,使之更亮丽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舌尖上的中国》为观众呈现了一道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展现了“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因为独特,所以被吸引;因为尝试,所以有灵感。就审计而言,这个独特就是符合地域特点的特色,这个尝试就是符合基本规律的创新。笔者所在审计机关,这几年,诸如审计产品营销的“微笑曲线”理论、“参与式审计”模式,审计转型的“三转变一提升”以及“全面提升审计影响力”的理念就是随着国家治理的大环境和着力点的变化,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顺应转变,主动适应,创新发展,逐步形成的特色工作、品牌工作、亮点工作。这些理念、理论以及模式也逐步经受了实践的验证,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当然,审计不断创新和寻求特色,都必须基于监督职能的履行,基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否则的话,“吃力不讨好”不说,还会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在知识爆炸的如今,个人已经很难穷尽所有领域知识,但要有与本业务相关领域的特长,成为解决审计工作某方面问题的行家里手;处室要根据业务领域特点,洞悉其发展趋势,不断总结、提炼、创新,努力在特定审计领域里形成专业优势;单位则要立足区域特点,立足转型发展,悉心培育切合实际、符合行规、实在管用的特色品牌。这样,审计不仅是在积极适应,而且主动寻求的“独特的风味”也会越来越亮丽。

  领略审计包容的智慧,使之更丰盈

  有人说, “它(《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包容性很广,面向不同的群体都有针对性,拉近了导演与观众们的距离,无论男女老少都更容易产生共鸣”。其实真正来讲,这部片子讲的不只是食物,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百态、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文化融合。可以说,无论是片子本身还是片子内容所折射出来那份包容的智慧都值得去领略。由此及彼,审计的包容则可延伸为更多的意义以及演绎为更深的内涵。比如,审计人员心思坦荡,淡漠名利,心态平和,牢筑思想防线,坚守为人底线,分清是非界限,耐得住清贫,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这是审计人厚重自我的一种包容;“以民为本”,“执审为民”,为民、近民、亲民、敬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也是一种包容,这种包容更多演绎为对广大百姓的“大爱”;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清是体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是主动违规还是被动违规,并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改进建议,同样是一种包容,这种包容更多演绎为给予审计对象的“服务”;等等。审计“包容的智慧”可以说是覆盖了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充斥了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这种“智慧”更需要审计在发挥监督职能、服务功能、促进作用中不断丰盈,在提升审计谋划力、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的过程中不断优化。

  放大审计思想的声音,使之更久远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用思想“烩”出的、需要传递、更需要放大的声音,这就是思想的声音,且“无声胜有声”。“业务工作要体现思想性”,笔者一直受其影响并为之努力。刘家义审计长在《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中提出“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家审计由地位较低的“内部免疫系统”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思想性”,也是审计部门所追求的目标。笔者理解,这就是要求审计通过扎实工作成效努力成为党委政府实现良治、审计对象规范管理、社会公众需求满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可信赖的、有价值的资源,被动的、渐进的、持续的为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服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此,需要有创新的理念、扎实的举措、务实的作风、科学的手段、真切的实绩,才能在推进依法行政、防范经济风险、促进城市转型、规范建设行为、服务生态文明、保障民生发展等方面实现其目标,并放大“思想的声音”。

  如此,水滴石穿,厚积薄发,审计同样可以“才下舌头,却上心头”。(来源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