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风采
提升审计队伍素质的“五路径”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2-09-28
 
浏览量: 1
 
| | |

 

竹溪县审计局 刘 颖

 

审计工作已步入“十二五”发展新征程,为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审计机关加快发展步伐,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如何加快审计事业科学发展,还须把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审计署倡导的“审计大练兵、全面提素质”活动,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专业化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认识,认为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需要持续搭建好五个平台:
    一、搭建“下派上挂”平台。按照《关于贯彻加强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意见的实施办法》规定,要畅通地方审计机关与审计署之间以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公务员挂职锻炼渠道,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审计署原则上每年选派30名左右干部到地方审计机关“下挂”锻炼,省级审计机关选派30名左右干部到审计署“上挂”历炼。如果这个《办法》得到有效实施,那么各级审计机关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让本辖区内的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人员有计划地出来“取经”,通过“取经”取长补短,让“下派、上挂”收到实效。
    二、搭建“交流轮岗”平台。《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8号令)第十九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人员交流等制度,避免审计人员因执行审计业务长期与同一被审计单位接触可能对审计独立性造成的损害。按照《国家审计准则》要求,应对审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和轮岗。审计人员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其工作热情、奋斗精神、自我压力等诸多方面有所减退。为了消除这类问题,对审计人员进行多科室、多岗位、多行业的轮岗锻炼很有必要。通过交流轮岗锻炼,有效消除学习上的惰性、观念上的陈规、作风上的散漫、工作上的自满等不良现象和做法。鉴于此,审计机关可因本系统、本单位情况,搭建交流轮岗平台,择机让审计人员出来“交流”,通过“交流”优化审计队伍的来源结构,有效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三、搭建“统筹审计”平台。按照审计署要求,审计机关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统筹审计”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把小规模的“阵地战”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结合起来,把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结合起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特别是对重特大投资或突发事项的审计,探索采取整合分工、上下联动、重点攻关的方式,统筹审计力量打“歼灭战”,实现“阵地战”与“歼灭战”的有机整合。通过项目统筹这个平台,可以让各级参与人员“互补”,在“互补”中成长、在“互补”中进步、在“互补”中学到“见识”――“山外有山”是真理。
    四、搭建“重点培养”平台。审计机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注意对有实力、有能力、有前途的年轻审计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在注重培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人员个人特长有步骤地交任务、压担子,搭好“培养”平台,从一件一件具体事做起,通过审计业务实践锻炼,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业务素质。
    五、搭建“自我展示”平台。按照“审计大练兵”要求,搭好“审计能手”、“审计精品”评选平台,让审计人员在评选中“表现”,在“表现”中充分自我展示。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通过学习借鉴优秀人才的长处,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努力和发展的方向,激发自身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竞争和发展意识,逐渐形成审计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总之,搭建平台让审计人员多多充实、完善自己,从而达到“玉瓷之石、金刚成之”之目的。工作发展有短板,而我们每个审计人员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由于审计人员交流不通畅,一个地方的审计人员常年在本地从事业务工作,对于“外面”审计业务发展多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实际体验,引不起“心灵共鸣”,没有危机感。对此,笔者认为因地、因时制宜搭建平台,让更多的审计人员有机会互为借鉴学习,为消除审计人员的“短板”不失是个好办法。(来源十堰审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