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综合论坛
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当为经济责任审计主攻点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6-08-17
 
浏览量: 1
 
| | |

随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的出台,经济责任审计已上升为制约与监督“一把手”权力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呈现出制度性、常态化、全覆盖的新特点。纵观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现状,其工作质量离党委和政府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审计项目仍局限于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管理方面,未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作为审计主攻点和制高点,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档次、质量、效果。为此,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要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履职行为为主线,突出对“一把手”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审计,强化对权力的全程监督,真正实现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满足干部监管需要。

一、聚焦“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当为审计主攻点

有一位外国学者说:“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员在参与公共选择中与普通人一样具有自私的动机,因而由他们所组成的政府也同样常常会不顾公共利益去追求官僚集团自身的私利。”正是基于对权力滥用和专断的担心,人类建立了各种复杂而精巧的制度安排用以对抗权力。民主法制进程的重要标志是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是否受到有效监督。

十八以来,被查处的副省级以上官员中,绝大多数都有担任过“一把手”的经历。从腐败的案件来看,很多落马官员的贪腐问题都发生在其担任“一把手”期间,这些“一把手”行使权力过度、过滥、过分,到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地步。比如,“一把手”违规决策借债搞政绩,自己升迁了,巨额债务留下了。再比如,为求GDP,把资源破坏了、环境污染了,自己任上可谓花团锦簇,身后可是怨叹一片。没有规矩,发展搞不好,也搞不长久。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曾经说过:“有的违纪违法的确没有装进个人腰包,但领导人决策失误带来的巨大浪费,比装进个人腰包更严重。他说,有的单位盖一个办公楼要花几十个亿,浪费太多,现在很多问题,不能以是否把钱装进个人腰包为标准,而要看领导决策是否按照国家规定行事,是否变相转移国有资金,是否损失国家财产,这种理念在领导中应特别加强。”

目前,对“一把手”监督的薄弱环节也逐步显现,如权力和责任脱节,“一把手”知道自己的权力有多大,但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清楚;又如决策过程监督缺乏,许多经济问题,特别是经济犯罪的爆发,其产生、发展总有一个过程,许多问题不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不少情况和问题,大都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没有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职有关,也反映出对这些“一把手”的管理和监督不力。

2013年9月1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国资系统。当日,中组部在国资委党委会上通报了中央关于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免去其领导职务,接受组织调查的决定。此时,距蒋洁敏出任国资委主任不足半年。有报道称,蒋洁敏落马与其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关。一定意义上说,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继“网络反腐”之后的又一利器。

就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而言,“一把手”是管大事、抓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就要紧紧围绕单位职能、领导职权,以及“一把手”的所作所为来进行监督。“一把手”的权力主要体现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管权,决策权首当其冲。与之相对应,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就是审“三权一廉”,即经济决策权、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监督权和遵守廉政规定情况。决策审计当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把手”根据党委和政府授权管理社会公共资源,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其领导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具体经济事项的决策。那么经济责任审计就应该主要通过检查具体经济事项决策事项,去评价“一把手”履职行为,肯定已依法履职行为,揭示其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没有有效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其实就是审计经济事项的决策、运行及效果的过程。审计就要以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为核心,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案件、重大失职渎职行为、重大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重大管理漏洞等事项,促使“一把手”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二、聚焦“权力运行”,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当为审计主攻点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有这样一种常见的现象让老百姓深恶痛绝:项目上马、下马都听凭“一把手”的一句话,由于责任主体不清、责任性质不清,如果有亏损,根本没法追究责任,最后撂下一句话,“就当交学费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貌似带着“谦虚”的态度,实则成了某些“一把手”在指导经济工作时,“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现象的遮羞布。

“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规范权力。经济决策是“一把手”权力运行、职责履行的最重要内容,尤其是那些重要经济决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较大,决策失误往往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为此,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聚焦“权力监督”,围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把重大经济决策审计作为关键点,从而实现经济监督向经济监督与权力制衡兼顾转变,有效促进权力良好运行。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一把手”行使行政权、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的一种监督方式,审计目标是监督、评价和鉴证“一把手”依法行政、有效履职、廉洁从政情况,审计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应着眼于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约。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站在党委政府的视角高度来确定审计目标、内容及重点,而党委政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了解什么样的信息呢?不外乎就是“一把手”能干不能干、可用不可用、规矩不规矩、干净不干净等。

要回答这些问题,审计内容就绝不能简单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凡涉及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及调整、容积率和用地性质等规划条件变更、旧城改造方案、财政预决算草案编制、重大财政资金安排、政府债务举借、重大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国有资产处置、公共资源交易、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等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都应纳入审计监督视野。

审计人员只有站在更高层面,从“一把手”决策和职责履行的高度去审计、去评价“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为防范权力寻租筑起坚实的防火墙,助力打造“编得牢、扎得紧、关得住”的制度笼子,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导”目标。

三、聚焦“责任落实”,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当为审计主攻点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是“官不聊生”。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文人可以快意恩仇,官却必须忍辱负重。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6月26日下午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今年7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问责已成为从严治党利器。

然而中国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一些“一把手”视经济责任审计为“做样子、走程序”,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或避重就轻或敷衍整改,敢于踩“红线”、闯“雷区”,习惯于“屡犯屡审、屡审屡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审计结果报告束之高阁,石沉大海,影响不了违纪者、提拔者、离任者。这里面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健全,问责没有动真格,合力追责不到位,“一把手”违纪成本太低。

央视《新闻1+1》2012年6月28日播出《审计:还是老面孔,还是老问题!》。白岩松评审计报告:年年做体检从来不治病。十年前,“审计风暴”刚刚刮起的时候,很自然把“风暴”跟审计紧紧连结在一起,因为当时人们觉得新鲜、有力度而且点名。那个时候是审美,为审计部门的工作和精彩来鼓掌,后来慢慢过渡到审丑,看看都暴露出什么问题,到了今天,正在演变成审丑疲劳。为什么会有疲劳呢,还是那些老面孔,还是那些老问题,而且没见到多么严厉的处理,就像一份体检一样,每年都做体检,这一点当然很好,但是年年做体检从来不治病,也是,有的时候开药、治疗、手术,不由这个体检部门来办,但是医生也不说话,慢慢大家产生了无奈。

从审计风暴联想到年年做体检从来不治病,我们反思一下,如果审计查出了问题却不能追责问责,腐败分子仍然带病提拔,那么审计对被审计“一把手”而言就是吉祥物,审计报告就像一个结业证书。人们就会感觉到审计真的没有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不要老讲党委、政府不重视,关键是事在人为,有为才位,有位才有威,无信不立。

经济责任就是党和人民赋予干部一定权力,让其去管理、支配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干部就要履行领导和管理的责任,是应该做到和做好的事情。经济决策权是“一把手”最主要的一项权力,具有隐蔽性强,影响力大,与腐败问题关联度高等特点,决策责任也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中的主要责任。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为此,审计机关要适应反腐正风新常态,以“一把手”履职决策程序、运行、效果为核心,加大问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工作或管理上的一般失误,帮助其改正,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对于重大的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对无正当理由拒不落实整改要求的,从重追究责任,切实增强问责追责的威慑力,更好地促进“一把手”履职尽责,审慎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