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审计风采
我们应读点传统经典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发布日期: 2016-05-03
 
浏览量: 1
 
| | |

在这个开拓进取的年代,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读圣贤书了,认为那些东西保守、迂腐,每每看到书店那些传统经典之作几块钱一本都无人问津时,我心里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认为传统经典无用,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我们看历史上三大鼎盛时期: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哪一个盛世时期的皇帝不重视学习经典?哪个盛世时期的精英不在在努力向先人学习?再看乱世,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经典都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大大小小的国家都相当重视主流思想,国君甚至是有钱人家里都会养一些有思想的人陪他读书,儒墨道法各家思想在那个时代呈百家争鸣之势。军阀混战时期,大部分军阀确实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都是从心底里尊师重教的,把传统经典和国学大师放在一个极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自己也时刻在学习。草根皇帝朱元璋,自己站在领导位置的时候就认识到自己书读少了,日理万机之余也不忘学习经典。元、清入主中元后也不得不叹服我们的汉文化,最终选择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祖先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经过时间考验,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精华,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正能量吗?

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国学真的是好东西,那就送小孩去学吧!认为这是教育小孩的事。所以,“国学”一词也被一些伪学者搞臭了。其实,真正应该学传统经典著作的应该是大人。其一,思想哲学类的东西,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小孩是很难读懂的;其二,炫耀小孩背经典名句不可取。一个家庭,妈妈在家搓麻将,爸爸在外忙应酬,把小孩送到社会机构去学国学,他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是不是有点侮辱教育的味道?

“为什么我们的高等学府总培养不出大师?”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世纪之问”。中国近代的没落当然是清政府的闭关自守与生产力的落后,当时遍体鳞伤的中国人极向往西方的自由平等,但近代史有一个很大的败笔就是将贫穷的根源归结于传统经典的保守,于是,将其尘封,于是,唯我独大,唯利是图,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散涣,失去了主线。殊不知,《圣经》作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孕育了很多犹太大师。精神的颓废比体格上的东亚病夫更为可怕。哲学是所有学科的至高层面,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其独立的主流哲学作为其精神支柱。古今中外,任何一次文明的飞跃,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精英人才。

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用毕生精力去研读,像群经之首《周易》,历经了很多次的文化灾难,最终还是保存下来了,内容包罗万象,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你精神所需的内容。老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无”,所以他原打算什么也不留下,西出函谷关时被逼无奈写出这千古名篇《道德经》,经久不衰。被誉为帝王教科书的《资治通鉴》更是历史之精华,自宋之后的政治家基本上都爱读这本书。儒家育人、道家修身、墨家齐家、法家治国,各类书都读一点,对我们修心养性和处理家事及工作日常事务都是有帮助的。

“读死书、死读书只会把人变成一根筋的书呆子”这种观点我是赞同的。对于我们这些非学术人员来说,把一本古书从头至尾看完,然后有计划地看下一本,这样做很难,也没有必要。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行千里路,读无字书”,最有用的书是自然、社会、历史,最好的读书方法是经历与实践。人的一生会读很多书,但对我们终生受用的也许只有一本,也许只是某一本书里的几页,也许就某一段话,但我们需要读很多书之后才能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死记硬背是极没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把经典著作当作闲书放在案前,陪孩子做作业时装模作样翻一两页,困了累了躺在沙发上翻一两页,睡觉之前打发时间看一两页,读一首古诗,看一段历史,琢磨一句哲学,每次总能找到有启迪性的东西,日积月累也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作为审计人员,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错综复杂的棘手的敏感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没标准答案,如何在多重矛盾中找寻平衡点,这很难很难,我们更有必要读一些传统经典,向历史学习,向先人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