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理论探讨
 
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编稿时间: 2014-09-12 02:00 来源: 市审计局 
 

黄石市审计局  戚军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和反腐败工作进入高压态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针对性以及重点内容、工作目标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审计人员要与时俱进,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一、审计理念转型升级。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但不能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目前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思维理念仍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这个层面,审计视野不够宽阔,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反映的问题与领导干部个人权力运用关系不大,最终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和审计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应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审“事”转变到审“人”;从审“财务收支”转变到审 “工作职责和权力运用”;从审“问题”转变到审“责任”。

二、审计重点转型升级。目前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是把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审计内容表现为“两个关联度不大”:一是与领导干部个人关联度不大;二是与领导干部权力运用关联度不大。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应该紧扣领导干部个人权力运用的过程和结果,应把重点投资、基本建设、大额财政开支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重大经济政策执行情况、个人廉政规定执行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监管情况等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提高与领导干部个人权利或单位公职权力运用的关联度。

三、审计依据转型升级。审计依据包括问题的定性依据和处理处罚问责依据。既然经济责任审计视角从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或经济活动本身转移到领导干部个人权力运作行为,那么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也应该更加突出领导或党员干部个人。在定性依据方面,一是更多用到《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所列规定内容;二是在决策问题的判断上更多运用“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在处理处罚方面,不能仅仅处罚单位,一罚了之,而是要强化对相关责任人员的经济处罚和处分建议,强化对领导干部个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

四、审计思路转型升级。目前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还习惯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就账本看账本,把审计财务数据作为重要环节。其实经济责任审计在方式方法和工作思路上应更具有特殊性:首先要学会分析单位的职责和权力。通过权力结构分析来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其次是制定实施方案,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突出权力运行的重点环节。三是要善于运用一些非常规审计手段,如走访、谈话、询问、调查等并贯穿始终,不拘方式。四是要广泛运用非财务资料和非数据资料,如会议纪要、总结汇报、合同协议、“三定”方案等。

五、责任界定转型升级。“责任界定”工作既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的最大区别,是责任追究和结果运用的“第一道工序”,更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责任界定工作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清晰、准确、到位。首先要在思想上把“责任界定”工作放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避免重审问题,轻审责任。其次在问题责任界定的方法上,不能简单地以审计人员个人的理解、想象、感觉或单位分工等作为判断标准,也要突出一个“审”字。审“责任”过程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过程,与审“问题”同等重要,包括问题产生的前提、原因、后果、反响,领导干部个人其中的作用等,这些因素将成为责任界定的重要依据,同样要取证、盖章、签字等,这样的责任界定工作才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

六、知识储备转型升级。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涉及层面高、审计覆盖面广、经济事项复杂等特点,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洞察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挑战。目前大多数审计人员知识层面“不高”,认为政治理论学习国家方针政策、重要经济部署与审计工作没有直接关联,缺乏学习自觉性;知识结构“不宽”,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财务知识、经济法规等领域,对环保保护、招商引资、基本建设、企业改制、城镇化建设等相关经济领域的制度法规不够熟悉。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和思考,及时把握工作方向,正确找到审计工作切入点和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问题,找到突出矛盾;要增加学习的系统性,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辩证思维,科学分析以及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

七、审计管理转型升级。审计工作质量高低主要靠的是“人力”和“智力”,审计人员的思维、经验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工作职能基本集中在三类:一是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二是经济责任审计;三是政府投资审计。只有打造“专业化”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有针对性对审计人员进行理念、思路、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强化培训,才能更快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全方位的转型。(摘自湖北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