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审计厅社保处 方 宁
一、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同步项目管理模式定位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简而言之,价值链就是从设计研发开始,经过生产加工,最后通过销售实现顾客价值的一系列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活动。
同步项目管理就是通过保证审计产品质量,促成各作业环节之间的联系协调一致,并通过审计管理者监督、控制和评价使审计产品质量趋于优化的过程。因此,同步审计项目管理以价值链为指导思想,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审计产品增值为导向,可以更好地发挥同步审计的监督作用和服务作用。本文对该类同步审计项目管理模式的构成路径进行粗浅的探讨。
二、增值型同步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强化同步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审计项目论证的先进经验和手段,同步项目立项可以由业务部门提出审计建议书,经讨论初步确定项目后,集中一定的时间进行前期调研,并参考审计信息资源库,进行审计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重点就审计时机是否成熟,有关法律法规是否适用,被审计单位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基层审计机关是否具备实施某种审计方法的条件、人员素质能力、审计任务轻重等审计资源是否满足同步审计既定目标以及存在哪些审计风险进行详尽地论证,并将审计概况、论证过程及论证结果编制成规范格式的审计项目说明书。在统筹安排年度审计计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审计项目本身的问题,如全面性、影响程度、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敏感度等,再对备选审计项目进行优选排序,并在选定了的审计项目之间合理均衡地分配审计资源。
(二)简化试点审计的繁琐程序
前期调研是为了基本确定同步审计项目,试点审计是为了制定操作性强的同步审计工作方案,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试点审计较之前期调研又具备后者所不具有的特点,即目的性更明确: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探求合理的审计方法,并对其进行测试、评价,最终形成可操作的普遍适用于基层审计机关的同步审计工作方案。试点审计在同步审计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没有试点审计,很难想象同步项目管理者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制定出适用于地方审计环境的工作方案,很难想象审计实施者可以通过工作方案一目了然地知道采用何种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很难想象审计结果能够在综合报告中集中体现并被党委政府加以利用。
三、细化同步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
(一)明确审计目标和重点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审计的需求、审计自身的资源状况及发展水平,确定审计目标。然后,围绕资源取得的经济性、资源利用的效率性、经济运行的效果性,选准参照系,有的放矢选择审计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优先性,即当前政治、经济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二是重要性,即根据审计经验判断及审前调查、试点审计发现可能存在的重要错弊事项;三是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受政策环境、法规制度的影响,市场主体受利益驱使,其行为呈现出一定的行业特点,应作为确定审计内容和重点的因素。四是考虑可支配的审计资源,包括人力、时间、预算等。
(二)细化审计内容和方法
同步项目管理者的试点审计为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试点审计成果,结合总结历年同类型审计项目经验和其他地区审计机关成果,明确各审计事项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审计方案要做到可以明确指示实施者“怎么做,为什么做,能得出什么结论”;其次,有条件的可以召开同步方案讨论交流会,在审前阶段就集思广益,管理者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地实际情况,对方案加以补充和完善;再次,审计内容是为得出审计结论服务的,就要保证根据审计方案实施后能回答“被审计单位(某项资金)是否做了正确的事”、“被审计单位(某项资金)以正确的方式行事(使用)”和“这样做的绩效如何”这三个基本的问题;最后,审计方案不能一锤定音,可以根据实施进度修改和追加,目的就是便于操作,最终实现目标。譬如,对于共性问题可以及时出台计算机审计方法操作指南,非常明确地告诉基层审计机关某类问题可以用怎样的表关联,通过怎样的语句查出。
(三)细化审计调查表格
同步审计需要通过统一的数据和指标反映审计情况和问题,因而可以充分应用数据式审计。对同步项目管理者而言,数据式审计较账套式审计要求更高,其难度体现在需要充分挖掘审计线索,借助审计表格的设计让数字说话,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要使审计数据具有说服力,一是表格设计紧紧围绕审计目标,数据不仅能够体现基本情况,更要反映审计想要追查的问题或作为绩效调查反映情况的证据支撑;二是表格设计简洁明了,让基层审计人员快速掌握表结构,理清勾稽关系,便于审计目标的落实;三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审计表格,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不适用的情况要及时修改完善表格,真正发挥数据式审计的作用。
四、优化同步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严格执行方案,及时更新操作指南。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从规范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入手。同步审计方案为审计实施提供的就是一个规范的标准,是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的必要保障。各个审计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和时间安排完成审计任务。由于审计实施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同步项目管理者应当及时研究对策,提出解决方案,并据此出台操作指南或细则,作为对方案的补充和完善,确保审计内容到位,提高审计质量。
(二)加强进度控制,实现上下联动。一是在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项目管理者应当充分发挥组织能力,协调好下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可以通过期中交流会等形式,讨论当前发现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并加以解决,确保每个节点能按计划完成;二是确保上下信息互通,同级审计机关交流顺畅,可以通过OA、审计专网定期发布各地进度和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实现信息对称,各级审计机关可以加以对照并逐步完善;三是确保各级审计机关思想认识一致,同步项目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审计,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其中,实现双赢。
(三)数据统一上传,地方落实疑点。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地域局限,信息量不足,对某些审计问题可能难以落实,而作为同步项目管理者的省级审计机关可以利用优势统筹资源信息,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效率。譬如在今年的全省社保基金审计中,由于各地社保信息系统数据不共享不联网,地方审计机关只能核查本地区重复参保重复报销情况,无法掌握异地参保信息,而此类问题又恰恰是全省社保基金管理中长期存在却一直无法解决的。因此省厅要求地方审计机关统一上传各地数据,利用省厅数据平台,开展大范围核查工作,锁定疑点后再交由地方审计机关逐一落实。
五、深化同步审计成果的利用
一是针对同步审计所发现的存在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通过审计实施部门定期上报信息,省厅汇总编纂的形式,及时编发《审计信息》供各地参考,或以《审计专报信息》方式上报省政府。二是做好审计统计分析工作。统计分析作为体现审计成果的重要载体,各级审计实施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同步项目管理者也应当定期公布统计结果,促使各审计机关在完成审计实施的同时,注重审计成果的提炼。
六、活化同步审计项目的评优方式
同步审计项目的评优应区别于一般审计项目。作为同步项目的管理者,其职责是做好同步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实际参与试点审计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同步项目质量而服务,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果不应纳入考量范围,而管理者在同步项目中是否发挥指导作用应在评优中占重要比重,并考虑量化管理和指导工作的考核指标,例如整个同步项目的成果、出台的操作细则、数据式审计方式的应用、下级审计机关对同步项目的评价等因素可以作为评价指标纳入考核范围,虽然同步项目管理者并不直接参与审计实施,但是整个同步审计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得益于管理者的到位指导。(来源浙江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