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王鸿
理论研究是增强审计成果的价值性,促进国家审计更好履行其职能,有效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近些年来,审计署各级领导倡兴理论研究之风,一线审计人员积极开展“研究式”审计,借研究之引,审计成效明显增强。笔者认为,从当前及未来发展而言,加强理论研究尚需要弄清国家审计层面理论研究涵盖的主要方面,辨清理论研究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
一、辨清理论研究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一线审计人员多是以审计计划和方案按图索骥,以法律法规进行定性,至于所涉及领域的理论视角如何,鲜有关注和研究,影响了审计成果的效用和权威性,制约了国家审计作用层次的提升。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理论研究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之间的关系认识尚有不足。笔者认为,理论研究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之间是同一关系,互为一体。实施国家审计即是理论研究的过程,是理论知识的技术性应用过程,二者不可分割。
从职能本质而言,国家审计是依照宪法所赋予的公权力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既要对经济运行数据进行公正真实地反映,也要基于真实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判别与评价。而无论是数据的取得,抑或是数据的分析,都是以理论研究为起点和支撑。
其一,国家审计要进行哪些领域的审计,从何处着眼获取全面数据,审计的着重点如何,哪些数据为分析的有效数据等等,源于我们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战略上的把握,而这种把握是基于我们对宏观政策、行业和微观运行状况进行的理论研究。
其二,当审计获取了一定的数据,该数据是说明了某一方面的局部问题,还是可以扩展和上升到说明全面和整体问题,需要我们对涉及的相关领域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
其三,审计结论怎样得出,得出怎样的结论是一个理论分析和研究的过程。我们既需要熟悉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更要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只有对所涉及领域的理论观点和应用视角的研究和创新,才能得出“是什么”和“是否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做应该做的事情”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了的未来结果如何”的科学结论。
其四,国家审计行为实质是一种专家行为,具有真实公正基础上的权威性。权威性除了源自组织的法律地位,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证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成果理论上严谨科学,思维演绎符合哲学逻辑,观点富于创新,对策措施务实有效,能够促进实践的变革和发展。实现权威性,得益于理论研究。
将理论研究融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中,是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一种理性回归。
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
实施国家审计是一种应用对策研究。针对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针对涉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局部性的问题,针对微观单位发展的长期和短期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提供决策服务。而应用对策研究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点,是以基础理论为指引。只有基础理论扎实,把握审计所涉及领域的学科理论观点,学术前沿,创新之处,才能提出科学严谨的应用对策。“理论的一个古典功能被认为是它的实践效能――它帮助我们区别表象与实在,区别虚假与真实,以及提供实际活动一个指导方针的能力”。
一是应用对策研究需要研究者要具有战略意识,前瞻性的创新思维。从现实出发,深入分析情境的变化和预测事物未来发展的动态,善于提出问题和挑战现行的理论和政策,给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需要研究者很深的基础理论功底。
二是应用对策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擅于发现初见端倪的问题,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擅于快速反应倾向性和急迫性的问题,及时提供建议。只有研究者做足了基础理论,才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实践中,一是有的一线审计人员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对事物的内涵和发展脉搏把握不到位,因此,很难提出有见地的应用对策;二是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质量不够高,表现出研究者的基础理论功底比较薄弱。强调理论研究,应当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之间的关系。基础理论是应用对策研究的基石,离开了基础理论,应用对策研究便成为空中楼阁。应用对策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活水之源,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在重视应用对策研究的同时,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惟有弄懂弄通现实“是什么?”、“为什么?”,才能回答未来“应该是什么”。
三、弄清国家审计层面理论研究涵盖的主要方面
(一)国家审计领域的理论研究。
关于审计学、国家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涉及到中国国家审计学的学科体系确立,国家审计的本质和职能,国家审计主体的法律地位,国家审计的客体范畴,国家审计的基本目标、技术方法、行为准则,国家审计结果的价值应用,国家审计的管理等基础理论方面的内涵和体系,以及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在分行业审计中的应用和创新等。
(二)国家审计所涉及的各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从国家审计行为实施而言,对所涉及各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我们的开展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强调理论研究的核心所在。
其一,国家审计的实施,实际上是以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各领域进行理论应用研究的过程。国家审计不能超脱经济运行各领域,其必须置身各领域,融入到各领域的发展中进行情况的鉴证判别研究,对于其所进行地实证研究成果法律赋予了其独立公正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国家审计应当着眼和重视对各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关注和研究各领域学科的基础理论前沿,关注和研究各领域的应用创新,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审计意见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创新性和价值性。
其二,国家审计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以当前开展的地方性债务审计为例,其涉及到举债主体的法律地位,担保的形式及合法性,财政税收制度、政府会计制度、信贷管理,行政管理考核,地方政府的法律地位及权力范围,投资模式等法律、政治学、行政管理、金融、财政、投资、宏观政策机制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只有深入研究所涉及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沿性观点和众家之长,并进行领域的交叉研究,才能使我们的审计有建设性,才能为避免和化解危机,促进改革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对各领域的深入研究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环节,理论研究多限定在审计范畴,理论视野和实践应用相对狭窄,导致审计意见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尚有欠缺,影响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国家审计本身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指导审计人员更有效地实施审计,更要重视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升国家审计成果的作用层次和价值转化。
四、促进审计人员做好理论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理论研究素养。
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能否实现创新性、前瞻性、价值性,符合实践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理论研究主体――审计人员所具有的理论素养。
其一,审计人员要有责任感。要有“位卑不敢忘国忧”的现实使命感和“铁肩担道义”的胸襟和气魄,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人民的福祉为己任。唯此,才能在理论研究中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才能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之路。
其二,审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审计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基础理论扎实,清楚梳理事实,擅于及时发现和把握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创新领域的理论;有广泛的知识兴趣,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其三,审计人员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在依据事实进行研究和判断时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认识、分析和判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特别是在政策分析中。
理论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和积累。
(二)加强审计现场的理论研究指导。
从一线审计人员的现状而言,虽然从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审计人员总体的理论研究水平还尚有差距。因此,为了实现审计结果的价值性,应当重视审计现场理论研究氛围的营造。审计实施是以理论研究为始终,理论研究应贯穿审计实施的全过程,在审计现场建立有效的理论探讨机制。应当在审计现场配备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人员,对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引导。
(三)强调理论研究成果的有效运用和转化。
强调审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是要将理论研究真正融入到工作中,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重视理论研究,关键是要将理论研究成果有效地运用和转化。过去讲重视理论研究,多是看文章的发表量,做了几个课题,表现出唯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倾向。我们的理论研究成果应当既能促进审计人员高效率地实施审计,又能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运行健康平稳,并能促进相关领域的学科领域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是重视国家审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注意将好的理论研究建议进行推广,为审计人员高效率地实施审计指明方向。
二是强调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的理论应用价值。理论研究最终成果是体现在我们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上。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应当是“问题导向,理性沉淀”,具有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提倡注重对微观单位进行财务实证分析和治理制度的分析,注重对地区与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宏观政策进行深度和广度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国家审计成果的转化率。
三是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严谨性。理论研究成果既遵循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范畴,又在审计实践中进行检验并获得创新。
(四)营造理论研究的氛围。
应用对策研究,本身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从建设性角度去审视思考问题,要敢于挑战现行的习惯模式。因此,在审计署内部应当营造一个良好地理论研究氛围。一是在研究问题上既要尊重领导的意见,又不能唯领导是从,看领导眼色去阐述问题;二是应当允许多种意见地发表,百家争鸣,才能达成共识。
促进审计人员做好理论研究,需要我们从计划管理、现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果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综上而言,只有理性地认识和界定国家审计层面理论研究的内涵,才能创造国家审计成果的真正效用佳绩,实现国家审计新的飞跃发展。(来源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