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荣(审计署成都办)
一、审计文化的理论定位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对于什么是审计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权威的定义。但是有这样几点是大家的共识:审计文化属于一种行业文化;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并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普遍认同并自觉为之奋斗的目标使命、价值取向、道德操守和职业习惯等诸要素的总和。审计文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审计物质文化。主要指审计机关的工作场所、办公经费、技术装备、福利待遇等物质条件。二是审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审计法规、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行为规范或约定俗成的习惯方法等。三是审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是审计文化的核心。
本文所讲的审计文化主要是指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被员工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等的总和。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实践定位
审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定位与目标,即要建设什么样的审计文化,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对于审计文化建设的定位,本文认为,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设实事求是的审计文化。“实事求是”是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等。为什么要把“实事求是”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呢?我们知道,实事求是原则本质上反映了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可见,实事求是原则是审计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保证实事求是原则的贯彻落实,审计法同时规定了审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并对审计人员失职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同时,审计程序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阶段。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就是防止审计人员产生主观片面性的重要措施,是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表现。还有,审计机关实行的审理制度、有些审计机关创造性开展的“助辩制”等措施都是“实事求是”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反映,说明党和国家为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履行审计职责的根本要求,关系到审计机关的公信力,是审计精神的核心。因此,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讲真话、报实情,努力做到依法律、按程序、重质量,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只有如此,审计工作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审计事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建设廉洁从审的审计文化。廉政不仅是审计机关的生命线,更是审计机关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廉政是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发展,切实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不断提升审计机关地位和影响的关键路径。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廉洁从审,就会在物欲横流中丧失自我,审计的独立性将无从谈起,“忠诚、奉献”等审计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就没有资格和底气去监督别人。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从严治审,认真执行“八不准”等规定,强化党风廉政教育,较好地促进了廉洁从审。审计“廉洁”这块招牌在被审计单位和老百姓心目中留下了越来越深刻的印象。在新形势下,需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廉洁从审的优良传统,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把岗位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审计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大力弘扬廉政文化。
(三)建设创新求变的审计文化。从主观方面讲,我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创立时间尚短,正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之中,审计的体制、审计的法制、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手段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和改进。从客观方面讲,我国经济和社会同样处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将不断产生对审计新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审计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此,审计工作必须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开展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跟踪审计等,都是强化创新的表现和成效。可以说,创新是推动审计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审计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把国家审计置身于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最关键一点是理念创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我们要始终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谋划审计,着眼国家治理的目标部署审计,围绕国家治理的任务实施审计。
三、审计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搭建平台和载体,找准支点。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和载体,切实推进审计文化建设。要着力打造学习型审计机关,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学习培训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路径,要深入开展建设“书香机关”活动,积极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进一步加强对审计人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审计论坛、审计精神研讨、主题征文演讲、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促进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营造和谐机关氛围。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机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做好文明单位、节约型机关、敬老模范单位等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促使每个审计人员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要加强审计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身边人和身边事,树立典型,引导风气,营造氛围。
(二)结合审计实践,体现特点。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必须体现行业特点。因此,要坚持从审计工作的特点和审计人员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审计实践,充分调动广大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这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审计文化特点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审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建设学习型审计机关。比如学什么的问题。作为审计机关,我们主要是要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政策文件,这样才能做到依法审计。要学习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做到专业审计等等。再比如审计机关的学习重点是要组织好审前培训,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要边审计边学习。重点要以“审计组”为单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因为审计工作的特点是团队作战,很多时候审计人员都出差在外,不方便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为此,要大力推进以审计组临时党支部和审计组为单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多在审计现场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积极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强化文明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就是文明审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教育和引导审计人员坚持以道理服人、用事实说话,待人平等,说话和气,有礼有节,不讲大话、空话、过头话,言行举止规范文明,切实做到依法审计、文明审计。
(三)努力创建品牌,突出亮点。我们知道,品牌战略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比如海尔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的文化,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审计文化也应该突出品牌建设,突出审计文化的亮点,创建和树立易于审计人员和社会接受并有利于扩大审计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一是审计人员“逗硬”(即“动真格”)的品牌。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依法审计,坚持原则,不徇私枉情。让被审计单位、社会公众意识到审计工作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审计监督才更有威慑力和影响力。为此,要进一步推进依法审计,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责任追究制,促进审计人员依法办事。二是审计人员“专业”的品牌。要让被审计单位觉得审计人员不是外行,而是专家。为此,要抓好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实践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积极推进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同时,在人员培训方面,要积极开展“优势培训”,把审计人员更多地培养成专家。三是审计机关“廉洁”的品牌。廉洁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廉洁理应成为审计文化的品牌。从目前来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廉洁在社会上已有了一定口碑和影响力,但是还需要继续维护。可以说,打造廉洁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廉洁品牌的打造,要靠领导带头,敢于说“向我看齐”。要靠制度约束,加强自我监督。但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廉洁从审的意识,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审计机关廉洁这块品牌。(来源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