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理论探讨
 
浅议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编稿时间: 2012-03-09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审计工作的环境变化,在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需要通过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审计创新发展,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建设,用新的理念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那么,什么是审计转型升级,为什么要加快审计转型升级,当前审计如何转型升级?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思考。

  一、什么是审计转型升级

  审计源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其实质是对自身工作所进行的根本性调整,是审计工作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顺应审计工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思路、手段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审计,实现审计工作战略性调整或转变的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确保受托责任的完全履行和自身的发展。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将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型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发挥审计的监督检查职能,实现审计促进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等。

  二、为什么要加快审计转型升级

  (一)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是审计工作本质属性的要求。审计本质上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物,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民主法治的工具,其监督内容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调整。当前,传统的审计模式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给审计自身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存在多种问题及矛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的总揽。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转变影响和制约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努力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变成进一步转变审计理念、提高审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审计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树立起“科学审计”、“民本审计”、“文明审计”等理念,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加快审计转型升级是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对审计的巨大需求,审计必须开阔眼界,紧跟时代潮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审计机关要认真研究和思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目标和具体措施,适时调整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着力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好地为改革发展大局提供审计支持,更好地实现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三、当前审计如何转型升级

  (一)转变审计工作理念。

  1.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特别关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三农”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2.树立服务监督并重意识。审计工作不能仅限于查处违法违规问题,而应该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和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整改提高和建章立制,把局部的现象和问题放到全局和宏观的高度去分析,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实现由单纯监督向服务监督型转变。

  3.增强开放及合作意识。首先增强开放、辩证思维,使审计视野更开放、更宽阔,善于透过现象辨本质,透过微观见宏观,透过苗头看趋势,实事求是做出审计分析和判断,使审计更具前瞻性。其次要整合审计资源,加强与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监督部门沟通联系,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合作性。

  (二)创新审计内容。

  1.全力推进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主流,也应该成为“免疫系统”发挥功效的主渠道之一。要加大绩效审计的推进力度,将绩效审计的理念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始终,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行政效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的关系,处理好揭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资金使用绩效与政府行政效能的关系,还要注重积累和总结经验,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方法和制度。

  2.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审计。我国政府掌握的资金有一般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以及债务等。传统审计往往只注重一般预算可用财力,而没有注重的那部分资金在总量上是很大的。必须强化那部分资金在内的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使政府预算更加透明、更加规范。

  3.关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对投资结构和重大建设项目要重点跟踪,加大审计力度,确保国有资产运行安全、工程质量安全,制止铺张浪费等问题,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4.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要密切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中的重大经济问题、决策程序、基建投资、土地出让等,科学合理评价,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责、规范用权。

  (三)转变审计方式方法。

  1.注重关口前移,突出事前、事中审计,积极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传统审计存在介入时段滞后,介入形式被动,结算时分歧较大等问题。而突出事前、事中审计,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利于完善监督体制,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防止滋生腐败行为;有利于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对建设工程相关的审计、建筑、招投标等法律、法规;有利于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投资绩效。

  2.推进信息化建设。审计机关要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及审计覆盖面。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审计部门要逐步开展联网审计和系统审计,促进审计方式方法的变革,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计算机审计作业方式,把审计信息化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保障审计信息安全畅通。进一步完善并充实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专家经验库等,促进资源共享。积极推广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探索计算机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方式方法。

  (四)加强审计管理。

  1.审计管理要科学精细。项目管理要规划化,严格审计项目管理,完善审计项目分类管理办法,对审计对象进行普查,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安排、分类实施。审计质量管理要全程化,认真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等法律规范,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和审计情况分析会议制度。审计风险管理要常态化,认真执行上级审计机关下发的审计风险防范意见,形成审前、审中、审后化解风险防控体系。内部管理要制度化,建立与上级审计机关考核指标对应的综合考核办法和以绩效为主的量化考评办法,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干部考核任用、请示汇报、督办整改、审计分析等制度。机构管理要效能化,围绕不同阶段审计工作重心和当地政府要求,不断探索机关效能管理的新模式。

  2.加强审计队伍管理。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机构和能力结构。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宏观意识、民本意识、效能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同时要努力提升识别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科学合理意见和建议的能力,满足开展现代审计业务的要求,使审计工作更加贴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为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审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意识,不断转型升级,用新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在审计工作中抓重点、破难点,提高审计工作能力,为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更强的“免疫力”。(来源太仓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