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理论探讨
 
如何构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
编稿时间: 2012-04-28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磐石市审计局 王争学

 

构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县级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新路,更新理念,科学计划,整合力量,改进方式,创新机制,努力实现省市县财政审计“一盘棋”。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大格局观念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辛勤劳动,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成果需要高素质审计人员默默奉献,因此打造一批业务素质过硬、作风正派、财政审计大格局观念强的审计队伍至关重要。加强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应系统性组织审计人员法律法规、财税新知识、查帐技能和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培训,增强一线审计人员在复杂环境中发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定期组织现代审计技术的学习培训活动,使审计人员充分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对会计资料进行快速的处理,争取在有限的时空内获取最充分的审计证据,掌握财政审计第一手资料。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和廉政教育。按照审计职业道德要求规范审计行为,使审计人员忠于职责,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为审计质量提供保障。按照审计“八不准”的要求,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审计人员廉政纪律约束。通过培训和自学,让全体审计人员牢固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观念,尽快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以满足财政审计大格局建设的需要。

  二、开展绩效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县级审计机关必须统一思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行政推动和业绩考核为抓手,教育和引导广大审计人员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打破固有思维的局限,破除神秘感,消除心理疑虑,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全体人员真正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夯实绩效审计思想基础。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培训力度,力争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绩效审计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当引进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计算机、法律、建筑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充实审计队伍,均衡配置审计人力资源。此外,涉及专业性强的特殊行业和领域,要借助社会力量,聘请社会中介组织的专家参与,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绩效审计深入开展。

  三、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围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具体的工作目标就是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审计监督,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跟进到哪里。县级审计机关在项目统筹安排上,加强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扩大内需资金、民生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负债等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在审计监督对象全覆盖上,所有直接或间接接受、使用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单位、个人、项目都属于审计监督对象,都要纳入财政审计的范围。

  四、改变审计方式,增强财政审计效果

  上级审计机关应统一组织财政审计,改变财政预算执行“同级审”的方式,要打破层级、地域限制,在省厅统一组织领导下,省市县审计人员统一编组,联合审计;省厅要结合当地审计机关审计项目对下开展财政决算审计 “上审下”或“交叉审” 等项目,组成联合审计组进点,与其他专项审计结合,减少重复审计,最大限度提高整体监督合力。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大财政审计培训力度,丰富基层审计人员财政审计知识。上级审计机关应组织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制定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财政审计操作流程、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跟踪指导县级机关开展财政审计,提高县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提高基层财政审计的效率。

  五、完善审计管理,提高财政审计水平

  每年10月份左右,县级审计机关要预先作出第二年的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计划安排。在确定来年审计项目时,要围绕全部财政性资金,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充分考虑人大关注的问题,通盘考虑所有项目。以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主题,以满足“两个报告”内容的需要为目标,形成一个重点突出、既单独立项又相互联系、统分结合的计划。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前,县级审计机关精心组织审前调查,充分摸清情况,明确审计方向,确立财政审计的重点。将整个审计任务按财政资金运行环节细分,既要有总方案又要有明细方案,确保整个审计实施方案既有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缜密管理审计项目。领导要亲临一线,进驻审计现场,掌握第一手情况,根据现场的状况及时作出决策和指导,对审计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协调好不同项目组的协作配合,确保审计项目有序高效推进,力求多出高质量的审计成果。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一是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发挥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复核、信息收集、筛选等方面的优势,扩大计算机审计在财政审计中的应用层次、深度和广度。二是积极探索联网审计。逐步建立财政、国库、税务、社会保障联网审计系统,实现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络成功对接,无缝对接,逐步实现联网审计,在线审计。三是推行跟踪审计。按照“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要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实时跟踪和全程监控,按照“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监督”的要求,把审计关口拉伸到全过程,进行重点审计,并做到坚持审计的独立性,不越权、不缺位,提高跟踪审计质量。提高成果利用水平。在利用审计成果方面,不能完全承袭报告、信息和和移送处理等现有方式,应当探索通过新的载体进一步发挥审计的作用。例如把审计建议从审计报告中独立出来,设立专门的审计文书,并建立审计建议采纳和落实情况的反馈机制,促进被审计单位进一步重视和落实审计建议;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政府网站等媒介把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利用社会舆论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功能。

  总之,政府部门经济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被审计单位在使用财政性资金过程中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紧密跟踪形势发展,不断创新审计观念,善于改革审计方式,勇于迎接最新挑战,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来源吉林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