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理论探讨
 
运用客观规律指导审计实践的几点思考
编稿时间: 2012-05-17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通化市审计局  杨希文

 

一、运用规律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规律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相互间内在联系。在经济监督中,把维护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作为审计监督的灵魂。促进民生专项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运用的合规性和运转的效果性。通过对棚户区改造工程、校安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建设进行跟踪审计,特别是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新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进行延伸审计,促进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形成了以健康信息为核心、管理信息为纽带、分析决策系统信息为主导的全面信息系统。从而探索了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新的发展途径。

二是运用经济规律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在价值规律支配下互动运行的内在联系。把监督视域投向区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来,在做大经济总量上促进培育产业集群、在做优经济质量上促进提升产业层次、在做强经济增量中促进加大产业储备。围绕区域产业成长、自然资源和地域空间的特点,加大对各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注重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选用国内先进生产工艺技术,为企业迅速成长打坚实基础。

三是运用社会规律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作用与反作用的内在联系,在履行经济监督职责中,注重分析各行业在体制上、机制上运行中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影响力和制约性等深层次因素。在微观层面,注重揭露有些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完备等薄弱环节,以完善内控制度为切入点,从治本入手,在制度层面建立防控体系。在宏观层面,注重揭露带有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从而有效预防和制止资产风险、财务风险由隐性状态演变为显性状态,由萌芽状态演化为扩散状态。

二、运用规律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是运用经责审计评价要素间集成规律搞好评价。在开展经责审计评价中,全面掌握构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合成关系,把对决策评价、实绩评价、财务管理评价、内控制度建设评价、资产保值增值评价等各种要素有机叠加起来。在开展对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及时掌握乡镇党委政府制定镇域经济发展战略情况,有的乡镇制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和科技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在落实决策上,具体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形成加工稻米、玉米等粮食购加销集散地,加快原科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频率。

二是运用经责审计评价要素间递进规律搞好评价。针对决策是领导布局和驾驭工作总纲的实际,把掌握决策制定作为经责评价的源头起端。切实评价各行业领导干部在制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前瞻决策方面所起的引擎作用。有的教育单位紧密结合实际,确立“定向培养、定位发展”的决策思路,使职业教育贴近实际、贴近需求、办出特色。同时依次渐进了解和掌握决策实施进展、决策运用效果和深入挖掘领导干部思想内涵。在评价审计对象实绩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行业领导干部思想品格,从审计看,很多单位的领导干部既谋划当前更筹划长远,表现出不急功近利、不做表面文章的强烈使命意识;很多单位领导干部困难面前冲上去、责任面前站出来、荣誉面前让出来,形成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的修养品格。通过这种逐步深入、持续深化的经责审计评价方式,探索出环环紧扣、先有后里的经责审计评价新途径。

三是运用经责审计评价要素间的依存规律。把相互关联的各种经责审计评价要素进行分类对比,切实把握依存度紧密的要素选项。在评价资产管理状况上,从抽取部分样本看:各行业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资产总额比任前实际平均增长39%,净资产率平均达到82.4%。从而在评价中充公肯定了领导干部在扩大资产总量、培育资产增量、提高资产质量和优化资产存量方面的实际效果。同时注重查找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实事求是地认定领导干部所担负的经济责任。从而凸显经责审计评价要素间的依存度和前因后果的链接性。

三、运用规律推进财政审计

一是运用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内在收支规律。在收入环节上确保真实反映民众创造的公共物质成果。税收规模直接体现着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水平,是形成财政资金的源头。切实保障税收的真实性、保障税收足额缴纳国库。审计机关通过监督查找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不断堵塞征管漏洞,完备税收征管秩序,保障税款不流失、不跑冒滴漏,维护税赋的征收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又可保障公共物质成果的完整性、足额性,从而为运用公共财力服务百姓提供真实的物质来源。在支出环节上,确保公共物质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确保财政资金合规运行,坚持财政资金为人民的使用原则,把握财政资金运用指向,防止和制止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行为,使财政资金不违背民意、不损害民生。财政资金安全运转始终牵挂着民众的心,在新时期审计机关应增强预警功能,把握财政资金运行走势,及时查找、识别财政资金支行的隐患,抵御财政资金流失、闪失的风险。

二是运用财政资金投向多领域与为民效果多元性的内在对接规律。促进保障各项民众利益。随着我国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的步伐,客观要求审计机关要对各种民生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跟踪监督。从财政资金实际运行结果看,各项民生专项资金在确保百姓衣食住行、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加快各项事业发展,切实搞好教育事业、环保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体育事业、社区事业等各行业专项资金的监督。真正使行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造福人民。促进提高各类资产功能,促进公益性资产发展,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重点搞好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气管网改造、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城乡文化活动室等公益性设施建设。促进生产经营性资产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高端产业和后续产业。促进管理性资产发展,适应发展需要,在各行各业配置信息化资产、智能化资产、便民型资产。加强资产的更新换代,提高各种资产的维护水平、保养水平和更新水平。

三是运用财政资金供给水平与人民实际需求状况内在阶段性平衡规律。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促进财政资金量入而出。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促进财政资金精打细算,真正使用好、支配好老百姓创造的公共财富,珍惜民众创造的每一分血汗钱。本着向民众负责的精神,发挥预警导航、先期介入的监督优势,揭露和查处损失浪费行为,敦促建立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的运转机制,保障支出节省、节俭、节约。切实向老百姓交 一本清晰明白的账、一套满意认可的账。(来源吉林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