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理论探讨
 
特别推荐:团队审计能力建设的一些思考
编稿时间: 2012-05-30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韩兆玲(审计署哈尔滨办)

 

一、审计能力的界定和具体内容
  (一)“团队审计能力”界定
  
 “审计能力”从层面上看,存在组织层面的能力和个人层面的能力,这里侧重关注审计机关在组织层面的审计能力即团队审计能力。团队审计能力是指在审计组织中,与高效优质完成审计任务具有内在联系的团体特征和素质。
  (二)团队审计能力的具体内容
  团队审计能力可划分四个维度的能力:一是元能力维度,包括团队的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最根本、最核心和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二是价值观和特质能力维度,属于审计文化范畴,包括独立公正、诚信客观等;三是知识和技能能力维度,作为审计团队既要掌握审计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还要掌握被审计行业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四是行为能力维度,是一项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信息能力、现场作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是一种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多方面的能力的综合。审计实质上是一种实践科学,动手的科学。所以实践能力在审计工作中至关重要。
  二、团队审计能力的现状: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一是审计团队文化素养较高。多年以来,国家审计机关在人员的选拔和录用方面,主要以高等院校的学生为主,从校门进入机关的学生在审计团队中占很大比例,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知识丰富,接受能力强。二是有良好的审计文化和精神面貌。逐年增大的任务量,造就了审计团队埋头苦干、吃苦耐劳精神。三是审计机关廉政工作常抓不懈,加强了队伍约束,审计人员自律性强,遵守纪律较好。四是审计机关树立了良好形象和公信力。审计队伍和审计工作逐步得到领导和公众认可信任,审计的公告和观点深受关注,这来之不易的声誉,是无价的宝贵财富,是每名审计人员应当极其珍视的。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虽然审计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距离服务和推进国家治理的要求,还存在着种种不适应的问题:
  1.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工作量不断加大、审计工作任务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国家的审计人员数量都占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以上,而我国共有审计人员8万人,只占总人口的万分之零点六左右。统计显示,“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名审计人员每年有近100天要在外勤审计现场工作。这些工作量还不包括他们回到单位进行的审计情况汇总、审计报告撰写、完成内勤工作等事项。即便如此,我国国家审计的覆盖率还是偏低。每年对中央部门的审计覆盖面在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加上中央部门的二、三级单位,审计的覆盖面则还要小。
  2.审计团队的技术方法需要更新,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亟待提高,尤其是绩效审计和跟踪审计的开展,需要更多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善于宏观分析的高端审计人才和国际化审计人才。此外,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也给审计工作带来挑战,如何适应信息化环境,不断改进审计的技术手段,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审计团队的知识结构和阅历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随着审计的发展进程,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其视野早已超越了财政财务收支的范围,而我国国家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主体是会计,法律、工程技术、宏观经济、计算机、环保等专业人才奇缺,在地方审计机关,有些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复合型人才也比较少见。从校门直接进入机关门的学生多,社会阅历少,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或者是了解得不深,不了解国际情况。各方面的知识积累沉淀受到年龄的限制和工作时间的局限,看问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激进性,容易冲动。有各行业工作经历的资深专业人员少,致使审计不能切实了解所审计对象,审计工作难以深入。
  4.审计团队发展后劲面临挑战。新形势下的多变换、高强度审计工作,特别是为适应服务大局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指哪打哪的工作方式,要求审计人员短时间内迅速熟悉新领域的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和新技能。目前审计任务中涉及面非常宽泛,审计期限又短,审计人员可能对相关领域刚刚熟悉项目就结束了,来不及总结归纳,又奔赴下一个审计项目。几年后再遇到类似项目还要重新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经验积累,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审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异地审计较多,从生理方面来说,长期出差的奔波,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导致审计人员承受着体力和精力的重负;从心理的角度,异地工作使审计人员承受着无暇顾及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愧疚。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力达到和超出极限,过度透支将损害人的生命活力,从而影响团队的整体活力。
  此外,目前的考核指标过多过细,审计团队很难专注做重要的事。对审计团队的要求面面俱到,考试考证、查案子、写文章、写案例等等数十项考核各项要求使审计人员疲于奔命,忙于应付,易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提高团队审计能力的对策
  (一)把好进门关,优化干部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要设定录用的学生及已从业人员的合理结构比例,扩大招收有工作经验人员的比例。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泛,需要各行各业精英人士的加入。对于招聘社会人员,要不唯考,不唯证,不唯亲,要任用真正懂得行业深层次规则的人。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可以引进外脑来弥补暂时的缺欠,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建立和完善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
  (二)注重人文关怀,加强价值观教育。审计作为专业的知识型团队,对人员的团队精神有较高要求。要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和信任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工作热情、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审计工作的意义感和荣誉感,在审计团队形成乐于工作,乐在其中的氛围。劳逸结合,多组织集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不断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
  (三)适度安排工作任务,目标不宜过大过高,内容不宜过宽。要“压缩”任务,以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让审计人员去充电,去接受培训,去休养生息。为了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舍得花时间培养干部,提升其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是直接相关的,工作能力提高了,才能更高效更长远地投入工作。
  (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有学者研究指出,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已经通过不断地重复某个动作,在潜意识中,转化为程序化的惯性,即不用思考便自动运作。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如果学会运作潜意识的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种自动运作的“长效机制”,而达到预期的奋斗目标。基于良好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规律,帮助人们开发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放大了人们的决心和努力,并更有效率更有条理。良好的工作风格是若干好习惯的综合体现:做事有条理,时间观念强,信守承诺,坚韧不拨,从不拖沓,自我控制等等。用勤于思考代替想当然的习惯,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有所创新;用永不放弃代替浅尝辄止的习惯,战胜工作中的挫折和倦怠。这些工作风格在团队中形成后会沉淀下来影响每个成员和新人。

    (五)大力开展优势培训。优势培训是针对个人的优势和专长进行培训,旨在强化优势,使被训者真正成为某一方面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专家。相对传统培训理念,优势培训更有针对性、被训者更易接受,提高更快,培训的效果更好。人的精力天赋都是有限的,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顶尖级的全才,只有若干不同领域的专家,根据需要有效融合在一起,优势互补,才是工作所需的真正顶尖全才,达到1+1大于2的效果。通过优势培训可以培养储备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专家,有利于整个审计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实施优势培训,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盘点人才,发现优势;二是规划培训,增强优势;三是合理使用,发挥优势。
  按领域分专业培养人才,一专多能,突出“一专”深入,形成合力。将日常积累和专家培训结合起来,集中培训之外,日常注重积累总结,形成书面资料存档,按行业归类建立资料库,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行导师制,带动审计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
  (六)积极探索各种发挥团队的效应来提升审计能力的方式。充分利用专网、腾讯等,扩大交流和分享。激发灵感,分享知识,切磋技能,答疑解惑是很好的平台;设立周五讲坛,人人当讲师,自主选题,自作课件,选最擅长业务轮流主讲,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讲者有感悟,听者有收获;每次出去培训或参加高层次审计或学习的人,把学得的知识、经验、感悟和收获带回来,并以讲座等方式与团队中所有人分享。形成自觉,形成习惯,形成制度,把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变为大家的成果,一个人的领受感悟传给团队中其他人,能够成倍地放大学习成效。(摘自审计署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