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理论探讨
 
浅谈项目管理技术在财政大格局审计中的应用
编稿时间: 2012-06-21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张汝涛 冯果(审计署郑州办)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使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财政大格局审计项目的有效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一、如何对财政大格局审计项目进行管理
  一个审计项目的要素包括范围、时间、成本、资源、质量。财政大格局审计项目,需要通过对项目各要素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科学高效的审计项目管理。
  (一)利用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实现对审计范围的管理。根据年初项目计划,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比较确定,在审计工作方案中对审计范围进行了明确、具体的界定。审计组在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小组执行方案中也要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审计范围进行明确、具体的界定。
  (二)利用甘特图实现对审计时间的管理。运用现代项目管理中是最容易理解、最容易使用并被广泛使用的甘特图管理技术。在甘特图中,横轴方向表示时间,纵轴方向并列审计事项、审计人员等,图表内以线条、数字、文字代号等来表示计划(实际)开始或结束时间等。
  甘特图对进度的控制应该建立在相应的审计组织框架下,审计组织应建立以下分组:第一层为审计组;第二层为按大类专业分工分成的综合协调分组、各专业分组(如社保组、教育组等专业分组)或各地区分组;第三层次是由各专业分组或各地区分组在各自工作范围内细分成的各审计小组。
  首先将审计实施方案中各项内容的时间要求在甘特图上表示,接着,将各分组组长、小组组长掌握本组的实际进展情况信息反映在甘特图上,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审计的进展情况,发现各级审计分组、小组和审计人员工作进展的快慢、资源的利用率等。
  (三)使用关键路径法实现对审计成本的管理。运用简单实用的关键路径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一个庞大的网络图中找出关键路径,并对各关键活动,优先安排资源,挖掘潜力,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压缩需要的时间,提升成果。而对非关键路径的各个活动,只要在不影响活动结束时间的条件下,抽出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用在关键路径上,以达到缩短工程工期,合理利用资源等目的。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可以明确工作重点,对各个关键活动加以有效控制和调度。
  (四)全方位对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审计资源进行管理,突破项目管理瓶颈。
  1.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定职、定责、培训三个方面。定职。在定职方面,要按照审计事项的操作难度,以及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专业特长等,来组合和配置审计人员。同时,应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不得选择与被审计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审计人员参与审计项目。
  定责。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即根据每位审计人员的不同特点和其所在职位,分配内容清楚、具体的责任,明确任务和期望结果和可交付成果。二是给予审计人员他们同责任匹配的自主权和资源使用权。
  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格局审计项目中,不必片面强调全员参与的集中培训,可适当组织分专业、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小型培训;不必局限于现场开会一种形式,针对项目组比较分散的情况,可以利用审计专网腾讯通组织会议;不必组织专门的培训,也可以在审计的同时,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训。
  2.信息资源管理。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方面,审计组应该指定专人负责联系提供资料事宜,避免不同审计小组和不同审计人员提出重复交叉需求,有效减轻了被审计单位负担和抵触情绪。同时还要通过审计实施管理系统和腾讯通,实现审计组之间审计资料和审计成果等资源共享,不仅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同类型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实现实质上的大格局审计。
  (五)加强对审计质量的管理,保证审计的灵魂和生命线。
  1.在对人员定职定责的同时,要落实好审计组内部授权制度,明确每位审计人员在质量控制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做好审计组内部复核工作,把好质量的第一道关。
  2.把握质量控制关键环节,认真做好现场审理,及时对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消化、整改,并对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的报告进行审理,保证最终报告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定性准确、法律法规适当。
  3.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现的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前
期内部分工和授权中明确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责任种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参与、辅助等)进行相应的奖惩,做到奖在实处、罚在痛处。
  二、大格局下审计项目管理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领导及职责范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针对大格局项目的特点,成立大格局审计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明确组长、副组长、成员、办公室主任等各级领导的职责范围,同时授权下面的审计分组、审计小组组长负责各自分组和小组的人员和任务安排。
  (二)打破常规行政关系,避免双重领导。大格局审计组是临时成立的审计组,来自各部门的人员关系还在原所在部门,针对可能出现审计组和部门负责人双重领导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应在项目组成立之初即明确,审计人员在审计期间只接受审计组的领导。
  (三)明确项目成果分享原则,实现成果共享,提升审计成果。在项目开始即要明确成果分享原则,对于同类问题要集中反映,并根据各审计小组的贡献给予不同程度的成果分享。同时,针对目前考核机制主要针对业务部门而不是审计组的情况,还应当对审计成果怎样体现出对业务部门的考核奖励进行明确。
  (四)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一是审计小组内部,审计人员应互相交流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以使审计信息在审计组内部互通有无。二是主审和各级组长之间要定期召开审计业务会,对各级审计组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反映,对发现的有关联的线索进行集中分析,对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线索进行集中决策。三是审计组要建立与外部的沟通渠道,通过公示、宣传等方式使想说话的老百姓能够提供有助审计工作的信息和线索,同时要让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肯定、解释,并更好地做好整改工作。(摘自审计署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