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审计观察
 
现场审计工作中如何科学使用人力资源
编稿时间: 2010-12-22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蔡孝敬(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

 

一是根据工作量定名额,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员紧张,任务重,这是特派办审计工作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审计工作量确定审计人员数量,并且充分考虑人员发挥作用的效果。在配置适量的人力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职责交叉不清,最大化发挥作用。建议在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根据项目需要和可能情况,科学部署人力资源,配置适量的审计力量。
  二是根据知识、职业背景定岗位,发挥专长。审计人员专业不同,知识背景不一,个人都有特长,功效当然不一样。尤其最近几年,大量具有工作经验的审计新人加入审计队伍,许多人都有多个工作岗位的经验,其中不乏曾在审计工作对象单位、行业或领域工作过的。充分发挥这些审计人员的作用,利用他们了解被审单位内情、熟悉行业特点、了解领域特征的作用,实现“内行审同行”,能够大大节省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比如,有些审计人员进入审计机关前有财政部门工作经验,有些审计人员虽无工作经验,但是毕业前曾经在高校内部专为实习生准备的岗位实习,在进行财政部门审计或教育部门审计中,就能发挥其经验优势,大大提高审计的专业对口度。建议审计开始前,做好审计人员的知识、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岗位的调查统计工作,形成详细的人员专业、经验库,并且结合平常学习重点、工作岗位,在分配审计人力资源的时候,选取懂行、会干、有经验的人员参与具体审计项目。
  三是根据审计需要强化学习,实现知识现学现用。一些人认为学习对审计实践作用不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从理论到实践必定需要一定的转化时间和条件,而且也受制于学习内容等各方面综合因素。不过,“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善学习,勤思考,是能够达到即时能用、现学现用的效果的。比如,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数据分析能力较差,学习excelsql知识,补知识短板;对财政审计不了解,利用空余时间静下心来学习财政学,并且强化与审计实践的结合,思考总结,学习效率高,转化速度也快。在此,我推荐盖瑞、高彦彬主编的《财政学》,通俗易懂,适合在财政审计过程中进行“恶补”。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实践中的学习,这对我们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出了一定挑战,应该根据现实条件,加强审计工作期间培训,尤其重视学习型机关建设,让审计人员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不断的进行实践,学习,改进,总结。
  四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灵活科学调度审计力量。审计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审,四面出击,审计应该抓大放小,做到一叶知秋。适时转化审计突破点,选取审计侧重点,对审计现场人力资源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做到合理配置人力、人尽其才、按需学习之外,项目主审等拥有审计力量调配权的人员应综合考虑,科学调度。比如,进行延伸审计,最好配备工作经验足的老同志和工作热情大的新同志,实现传帮带,配备拥有一定专业、经验背景的同志和善于后勤保障、文字宣传的同志,做到优势互补。总之,审计现场中灵活、科学的调配人力,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磨合。
  审计现场人力资源的科学使用,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就是“人力资本最佳组合”原则。在实践中,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工作目标、重点,二是审计人员知识专业、岗位经验背景,三是审计工作量(往往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有一定变化),四是审计工作中审计侧重点、突破点等因素的影响。前三个属于静态的方面,先期确定一般不会改变,需要我们掌握全面情况、超前谋划配置。但是,在具体审计工作过程中,各种因素、环境、条件复杂且变化较多,审计侧重点、突破口难免作一定调整,这是考验审计人员尤其是审计组织者的最大问题之一,因为不可控,更加应该引起注意。(摘自审计署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