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审计厅法规处 郑国孝
一、审计项目管理方式变革的紧迫性
(一)审计环境的变化催生审计项目管理的变革
从审计发展史上看,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受托关系也将发生变化,国家审计的理念、方法方式、内容、领域,也必须进行调整。政府管理理念的变革,促使了审计向问责、问效转变。浙江省在改革开放来,克服资源紧缺的劣势,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兄弟省市的实践探索,浙江原先形成的市场取向改革先发优势正在逐步消失,要继续保持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切入点。这要求处于转型升级期的浙江必须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关注民生,关注软实力,关注和谐。同样,也要求全省审计机关发挥预防性、建设性的作用,为解决浙江发展瓶颈问题献计献策,并构建适应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审计创新体系。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环境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沿用昨是今非的逻辑”。审计环境发生变化了,原有适用于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项目管理方式,还能同样适用于绩效审计等新型审计模式吗?这自然不能,因为审计业务的方向内容发生了变化,必须有配套的管理方式予以跟进。
(二)审计转型的深化需要审计项目管理的创新
近几年来,浙江审计主动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调整审计工作战略规划,开展以五个“转变”为主要内容的审计转型,力求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上有新的突破。审计的全面转型,需要对现行审计理念、思维方式、法规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组织结构、计划管理、现场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不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内容和环节,进行创新;需要审计质量控制从符合性向符合性和适用性并重转变;需要积极探索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模式。审计管理既是审计转型的基础,又是审计转型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浙江审计转型取得了一些成绩,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有了良好的开头,绩效审计项目数量占比逐渐提高,计算机审计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与以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提高审计转型的质量,保证审计转型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创新审计项目管理方式。
(三)质量问题的暴露倒逼审计项目管理的重构
审计项目管理与审计转型实践的脱节,导致审计人员处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能力逐渐削弱,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又不能有效开展的不利境地,审计项目质量总体不高,新旧质量问题集中出现。主要表现在:审计项目的产生局限于审计机关内部,开放性不够,缺乏对审计各层次需求的了解,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缺乏科学的中长期规划;重要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针对性不强,深度不够,未能注重审计事项的平时积累;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粗糙,所述审计事项重点不突出,操作性差;审计目标确定滞后,不明确,集中性低,方案编制时对审计项目目标的分解不明晰;预期审计成果心中没数,成果利用方式单一;对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审视不够;团队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审计组长(主审)决定项目成效;审计意见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不高;不注重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自然有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但审计项目管理的滞后也是其中主要原因。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势必会扩大、甚至阻碍浙江审计的成功转型。因此,为了及时解决审计项目质量的问题,审计项目管理方式改革应该先行,应尽快从任务型、程序型向目标型、效率型转变。
二、审计项目管理方式创新的基本要求
美国管理大师戴明说:“管理者的工作是为了达到系统的整体优化。只为了系统中一小部分而做出的最优决策只会达到局部最优化”。这对于审计项目管理的优化来讲,就是要进行全新变革,不再进行修修补补。审计项目管理方式的求变之路不应一刀切,而应根据不同的审计模式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分类管理,这也是国家审计是“免疫系统”这一本质定位的应有之义。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定位一方面需要国家审计发挥监督制约作用,消除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病害;另一方面需要发挥预防性建设性作用,提前感知危及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不利因素,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提出审计建议。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的管理方式,应摆脱任务型、程序型管理的约束,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开放性、集体性、成果性、目标性。
(一)开放性
企业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与外部环境建立双向通道,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营运情况、竞争策略,对反馈信息进行充分论证分析,及时作出应对策略。这体现了一个优胜的企业是一个开放的企业,是一个对外部环境开放的企业,而不是封闭信息的企业。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管理方式同样要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要有利于审计产品供给的开放,即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是在充分了解多层次需求基础上进行论证选取的;要有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即打破原有以业务分工的块状管理模式,而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实施,审计组长不受部门管辖约束,通过公开竞选确定;要有利于项目实施的独立、公正,即开放审计监督过程,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要有利于审计成果的最大化,即按照各方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公开审计调查结果;要有利于各种审计资源整体性作用的发挥,即整合利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资源,引入审计专家咨询制度。
(二)集体性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涉及的面广点多,需要团队的协作配合,才能高质量完成任务。其出发点是审计的独立性,强调审计结果的客观、有理、公正,需要避免个人意见的局限性。所以应注重集中团队智慧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不但立项需经论证程序,而且实施方案也需经论证确定;结果报告需经集体讨论完成等。
(三)成果性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审计产品终端消费者即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以项目成果引导实施过程。因此,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应注重项目实施前有明确的成果预期;项目实施围绕成果进行;审计成果的形成贯穿于实施全过程;审计成果形式多样化和最大化。
(四)目标性
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管理方式应以目标的确定、分解、执行及目标完成评估为主线,将目标的统领作用贯穿于项目计划、实施、终结全过程。项目目标不但要明确可行,而且应在项目计划阶段确定。方案论证要关注项目目标的可衡量性、集中性和可分解性,方案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自成一个目标体系。(来源浙江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