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审计局)
在向绩效审计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审计同仁都提出疑问,可以从传统财务审计那样冗长的、繁琐的、枯燥的“数字经”中解脱出来吗?然而,经济、效率和效果决定了绩效审计要大量用到定量分析法,因此绩效审计仍然离不开用数字说话,不过如何用数字说话,就要做到“有取有舍”、“有重有轻”、“有静有动”、“有繁有简”。
一要有取有舍。绩效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往往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数据,但是审计人员专业面有限,再神通广大也无法全盘鉴别,如果盲目照搬,就会误导审计结论、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加以慎密判断,必要时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取可靠的、能用的、有用的数据,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降低绩效审计的风险度。
二要有重有轻。很多审计人员之所以想要摒弃传统财务审计中的数据罗列,是因为传统财务审计中大量的、繁琐的、枯燥的数据往往和绩效不相关。绩效审计的主线是资金,审计人员必须抓牢主线,围绕公共资源节约程度、投入和产出关系、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等,“浓抹”与绩效的“3个E”相关度高的数据,“淡妆”与绩效相关度低的数据,才能凸显绩效审计的针对性。
三要有静有动。很多绩效审计项目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投资数额巨大,且投资时间和运行周期长,要防止走入“部分审定结论来自某一时点,缺乏持续跟踪问效”的误区(摘自审计署网站《政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误区和对策初探》),审计人员就必须立足长远,加强动态跟踪问效,使原本“静”的数字“动”起来,才能延长绩效审计的“有效期”。
四要有繁有简。现在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中出现不少量化指标、数学公式,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工具,但要防止在审计报告中生搬硬套、故作高深,如果连审计人员都看不懂,那政府领导、社会公众看了肯定是云里雾里、味同嚼蜡。可以参考江苏省审计厅发布了绩效审计通用操作指南和部分专用指南,其中的评价指标就很有可操作性和可读性。笔者认为数字不要弄得太复杂,道理一定要讲清楚,才能提高绩效审计的普及度。
绩效审计要用数字说话,但要记住数字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切勿为定量而定量,为数字而数字。定量分析唯有和定性分析互补,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认识本质、揭示规律、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之目的,也才能促进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绩效审计任重道远,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用数字说话,其实是用实力说话。(来源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