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审计观察
 
创新理念,全过程推进审计整改工作
编稿时间: 2011-04-12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刘峰 阎强(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办)


  许多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分为审前、审中、审后三个阶段,发现和揭露问题等重要工作在审前审中环节就已经完成了,审计整改属于审计收尾环节,在审计诸环节中处于次要地位。审计整改的作用只是将审前、审中的工作结果做一个了结,其效果完全取决于审后的工作力度,审前、审中阶段不用也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虑审计整改工作。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认为,审计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其中预防和抵御功能主要在审后阶段通过推动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积极审计整改才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主要落脚点,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审计整改三者密切相关,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个步骤。只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而忽视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会不了了之,审计目的就没有实现,审计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应创新理念,将审计整改工作贯穿于审计实施全过程,做到审前谋划整改,审中鼓励整改,审后多方促进整改。
  一是审前充分谋划,选准审计着力点。美国审计署(GAO)隶属于美国国会,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了密切跟踪国会立法规划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策略。因此,GAO提出的审计建议常常被议会新通过的政策法案直接采纳,直接转化为法律层次上的强制性措施,为相关部门整改提供法律依据,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审计功能作用。这对我国审计很有借鉴意义,在审计计划编制阶段,就应预先谋划审计整改的着力点。首先选择党和政府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领域开展审计,发现问题后被审计单位不能不改;其次选择群众舆论关注的焦点领域开展审计,发现问题后被审计单位不敢不改;再次主动了解、掌握国家及相关部门重大政策的立法进程,有针对性开展相关政策审计,借政策修正之机提出完善政策、法律、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审计与相关部门立法进程的联动机制,提高审计建议采纳机率和采用层次。
  二是审中创新思维,鼓励整改早见效。审计经验表明,审计实施期间是被审计单位整改意愿最强烈、整改行动最积极、整改措施最有力、审计整改成效检验最便利的时段。既然审计整改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审计机关应利用被审计单位急于整改的动机,推动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在审中开展整改工作,如果有关单位能在提出初步审计建议时就迅速采取行动,应在在最后的审计报告中对其积极整改行为的予以肯定,鼓励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彻底整改。
  三是审后多方努力,确保效用最大化。现场审计完成,不是审计工作的结束,而是进入落实审计整改、提升审计效用的关键时期。审计机关应在提高审计整改成果上狠下功夫。一是广开途径,满足不同的需求,编发形式多样的审计信息,向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政府、立法部门等及时提供审计结果,引起多方重视共同促进审计整改,多途径、多方式发挥着审计成果的作用;二是深刻剖析,深入研究,把问题说深说透,客观地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审计建议,对一些重要建议,可以要求相关部门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重新安排专业的分析评估,测试某项审计建议执行后的影响,确保法案的修改是必要的、可行的、公平的;三是公开透明,对审计结果,除涉及隐私、产权、商业秘密等要征询目标人群及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意见外,在规定期限内,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把审计结果公示于众,借助舆论力量推动审计整改。(摘自审计署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