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审计观察
 
为什么要倡导审计转型
编稿时间: 2011-04-22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竹溪县审计局  郭勇

 

一、为什么要倡导审计转型

       (一)传统的审计理念难以适应新的审计形势。一个时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所进行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都是重在揭露问题,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理论上的探索准备工作也没有跟上,多数审计人员习惯于从财务收支报表和凭证中获取信息,发现个别的、微观的经济问题。一直习惯传统审计思维,传统审计模式,审计思路狭窄,观念上跟不上也打不开,总以为审计主要就是“查账”,就是发现违纪违规问题,没有审计科学转型的现代理念,审计工作习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没有思考习惯,缺乏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宏观角度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能从宏观上、完善管理机制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如果审计人员不从传统审计思维中挣脱出来,以崭新的审计理念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审计环境,就会影响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 打造审计“名牌”、“精品”意识不浓。基层审计机关任务繁重,人员少,什么都在抓,忙于应付日常审计事项,缺乏“名牌”、“精品”意识,审计成果往往只是一个“产品”而“非名牌精品”,对如何提高质量,让服务对象满意的意识不强。迫切需要研究政府我们的审计项目满意度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要使上级审计机关、政府领导、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这一审计“产品”满意。让他们感觉到是“名牌产品、免检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审计形象。

       (三)审计技术落后限制了基层审计机关的发展。当前、部分基层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不足,层次不高。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还处在初级应用阶段。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明显滞后,审计效率低下,缺少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审计业务的一专多能人才,审计信息化水平较低。计算机运用能力成了加快审计转型和审计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阻碍着审计科学转型升级。特别是县级审计局疲于应付繁重的政府交办的任务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这就使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对一些审计基础理论缺乏研究和探讨,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现代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限制了审计的效率的提高。

       二、如何加快审计转型

       ()要走出传统的审计模式,树立转型意识。加快审计转型首先是审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审计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审计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迫,不转型审计就无法适应新形势,就要被淘汰,更谈不上发展,每个审计干部都要思考怎么加快转型、自己在加快转型中如何开展审计工作。要树立跳出审计看审计,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要围绕加快审计转型这个目标,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审计重点,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审计转型工作落到实处。

        ()要紧抓审计重点,打造审计“名牌精品”。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重点主要是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基建竣工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在突出抓好这些审计项目质量的同时,要深化环境审计、绩效审计等模式。这是现代审计发展的趋势,是审计科学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审计人员主动适应发展的要求,推动审计机关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审计人员应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将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成果和信息及时提供给政府领导,要把上级审计机关以及当地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项目,做成“精品”。让服务对象满意,以提升审计影响力。

        ()要创新审计方法,推进科学转型。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是推进转型的有效手段。要在推广运用计算机审计方面自加压力,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要重视引进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专业人员,以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上新台阶。全面推行 “AO”和“OA”两个系统的应用,把现代化、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引入审计管理,依靠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审计创新水平,审计工作除了要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方式方法上创新外,对审计报告的形式也要进行创新。要结合审计工作加快转型的要求,对内部管理考核制度进行梳理,参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办法,结合本地的工作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定相应的加快审计科学转型的综合考核办法。从意识上、体制上和技术上全面配合和促使加快审计科学转型。(摘自湖北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