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亮(寿光市审计局)
引自英国国家审计署的解释,绩效审计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对主要收支项目和资源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议会提出独立的资料、保证和建议;二是确定提高效益的途径,帮助被审计机构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控制系统。由此看出,相对于传统的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更注重对投资项目和资源管理的效益性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而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则要以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为基础,进一步对政府投入资金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并结合实际做出评价、提出建议,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和项目的社会效益。
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因此,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更要与时俱进,促进审计方法的创新。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要审查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项目建设后的投资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引入高素质人才,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绩效审计,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已颁布实施的各种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规定很不健全,阻碍了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推广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绩效审计制度制定时要把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放在首位,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审计工作才能抓住切入点,有重点,有目的、有根据的进行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的基本评价指标,应包括财务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
1、财务指标是基础。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财务指标的审计,才能保证政府投资的合理使用、运转,保证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私吞、私分等违纪违规的发生。对于可以盈利的政府投资项目,则要审查其投资过程中的资金运作、投入使用后的管理情况、盈利能力及盈利途径,对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出建议。
2、社会效益指标是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大多集中在为社会发展服务、非盈利性的公益性项目或基础设施建设上,且影响面大,因此,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重点应放在项目的社会效益考核上。要审查项目是否促进直接就业、间接就业效果、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百姓民主政治水平等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是否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3、生态效益指标是补充。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审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政府投资项目生态效益的审查,应注重审查政府投资项目对改善居民周围生产和生活环境状况的影响,对大气、水污染治理等的直接及间接促进意义。
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相关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与被审计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难收集资料便放弃或者使用容易收集资料的指标。只有紧紧围绕被审计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才能够正确、全面、有效的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系统性和完整性原则。绩效审计不再是单纯的关注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效益上,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要综合管理、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指标,多方面的反映被审计目标的信息,将各种指标综合起来,才能够更加完整的评价被审计目标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不仅要科学客观,能够得到社会、专家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而且要简明扼要、实用、可操作,要易于判断、理解和接受,表达要清楚,不存在分歧。
适当原则。效益审计侧重于战略评价。因此,指标的设置在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不宜太多,数量要适当,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相关性,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避免指标评价结果相互抵消。
三、绩效审计要贯穿投资项目全程
1、立项决策审计。立项决策是决定项目前途的首要环节,保证决策没有问题,是保证项目不出问题的前提。在立项决策阶段,首先要严格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看项目论证是否充分,是否满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否经过了相关部门审批。其次要抓好招投标管理,审查项目是否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实施了公开招标,有无暗箱操作,招标过程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再次,要抓好订立合同管理,订立合同过程中,是否实行了专家、律师参与制定,以保证合同的严密性,避免后期不必要的民事纠纷,合同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等。
2、施工阶段审计。施工阶段要严格审查工程概算、预算编制情况及建设资金安排和管理情况,变更事项是否得到多方认可,看建设资金筹集能否及时到位,重点揭示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审查相关建设、监理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内控制度并有效执行;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以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期的顺利完成。
3、竣工阶段审计。要对项目概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审查项目建设是否与概算内容相符,有无随意改变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等问题。严格审查竣工决算,预防施工单位扩大工程量、提高取费标准,虚报工程造价,确定建设成本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减少经济损失,提高项目投资效益。
4、运营阶段审计。通过对项目建成后投入运营状况的分析,客观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诸多因素,找出项目试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矫正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队伍结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与绩效审计要求不相符。因此,要有效的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的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特别是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使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确保绩效审计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增加审计机关绩效审计专业人员的数量和比重,选拔工程技术、法律、计算机、项目管理、环境评估等专业人员到审计队伍中来,还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等方法,优化审计队伍结构,促进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来源山东审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