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三台县违规使用灾后重建资金一事被曝光谈起
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绵阳市三台县违规将国家下拨的9000万元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拨给宏达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而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中却未发现这一重大问题或审计发现了但未将其作为重大问题处理,引发舆论关注。舆论关注给我们提了个醒,跟踪审计是有风险的。怎样看待跟踪审计风险?下面结合“三台县事件”谈点看法。
审计人员审计监督职能定位不清、法律法规不配套和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弱化等内外部审计环境不配套均可能引起审计风险。三台县宏达公司隶属于三台县人民政府管理,明明是国家严禁占用的河道,却用来随意租给房地产企业搞开发;明明是专款专用的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却违规成了企业的注册资本金。种种违法行为的背后,都能看到当地政府的影子。这种牵涉各种利益关系,背后行政权力滥用的项目,由于各方庇护,加大了审计执业环境的复杂性。
审计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跟踪审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尤其随着科技发展,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采用,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综合审计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跟踪审计人员长期全方位接触和参与项目各个环节,必然会面临各方关系和利益主体诱惑与考验,加上跟踪审计人员多因人力有限而单兵作战,监督很难完全到位。无论是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达标,还是在处理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时不够慎重,或风险意识不够强,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在三台县违规拨付地震灾后重建资金的事件中,固然因为力量有限,没有将宏达公司负责的项目重点跟踪,但审计工作的不够细致,忽略或省略了必要的审计工作程序,未对发现的疑点进行深入或扩大范围的审查,是风险出现非常关键的因素。
影响工程造价审定的因素不断变化、聘请社会审计机构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无法保证及人员配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都是审计过程控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目前实施跟踪审计的项目基本都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地方审计机关能提供的审计资源有限,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广种薄收”。在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跟着审计中,灾后重建资金约1万亿元,重建项目4万多个,其中三台县规划重建4207个项目,规划总投资218.36亿元。而组织参与审计的全部人员仅有5000多名2万余人次,力量有限,只能按照重建优先顺序对居民住房、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民生工程及交通、水利、市政等投资额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宏达公司负责的项目不属优先重建民生工程,未列作优先跟踪审计重点,也就让三台县违规操作逃离监督法眼。
认识了以上跟踪审计风险,那么如何防范?总的要求是按照刘家义审计长在2010年全国审计工作会上提出的“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明确责任、防范风险”十六字工作原则搞好跟踪审计,这里也谈三点建议。
第一,创造独立,操作规范,内控严格的审计环境。在审计经费独立的基础上,处理好监督与管理的关系,分清监督与管理的责任界限,做到审计监督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同时要规避关联关系和外界压力的影响,尽量避免利益输送行为的出现。制定和完善相关操作规范。各地审计机构应在总结过去跟踪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合理借鉴现有审计规范,出台具可操作性的审计操作规程,对跟踪审计的程序、范围、内容和重点及方法都做出相应规定,化解跟踪审计标准缺失风险。监督被审单位提高内部控制,完善合同条款与规章制度的制订,杜绝各种违规作弊行为;明确责任,强化执行力度;加强现场管理,保证工程资料收集真实全面。
第二,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专业与道德素质,强化风险意识。各地审计机构应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交流,建立激励机制,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完善知识结构。定期开展述廉诺廉、审计纪律执行检查,并以发文、网络公示等形式,接受公开监督,保持审计人员廉洁自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权力与责任,规范跟踪审计报告和建议书的起草、签发、管理和使用,强化审计人员在跟踪过程中的风险意识。
第三,充分评估审计资源,人员配备量力而行,加强社会审计力量的引进与第三方监督。不因满足社会期望盲目确定审计项目。已定项目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匹配时,可聘请外部专家或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审核,避免审计人员在不熟悉或不专业的领域发表错误审计意见,同时对外聘社会审计机构以考核为主线、以质量、廉政为重点、以费用为制约、以资格准入为制裁,引进第三方监督,进而达到化解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孙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