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厚银(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审计局)
加强审计科研成果交流,既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需要,也是推进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加快审计转型发展的今天,加强审计科研成果交流,对推动审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各级审计机关领导都普遍重视和倡导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调动大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如何才能将审计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审计工作实际中,促进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什么内容最好,什么形式最好,什么效果最好,是摆在广大审计科研工作者面前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扩大审计科研范围,动员审计人员广泛参与。审计科研的目的是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因此审计科研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各级审计学会和审计机关的年度计划,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审计科研课题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而更多的应该是审计方式方法,审计技术手段、审计技巧、审计成果的推广等,审计科研只能与审计项目紧紧相连,才能出成果、出效果。
二是实行审计科研分类管理,发挥审计学会牵头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科研对审计工作的指导和带动作用,更加细化审计科研工作,有必要对审计科研实行分类管理,将审计科研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审计管理,另一类为审计实务。审计管理包括审计的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等,审计实务包括财政审计(财政决算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领导干部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审计、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审计、村居干部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程决算审计、工程结算审计、工程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惠农专项资金审计、扶持企业专项资金审计、社会保障专项资金审计)等。相应的,各级审计学会也可以根据审计科研需要,成立若干行业分会,如管理审计学会、财政审计学会、经济责任审计学会,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学会、社会审计学会等等。
三是注重发挥审计实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审计科研的目的是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因此审计科研首先要注重选题,理论要联系实际,审计科研不仅是对审计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对审计事业发展的推动,因此审计理论研究,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条条框框,要有突破,要有前瞻性,除了纯理论研究外,还要结合审计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比如跟踪审计、联网审计的思路和手段,绩效审计的操作和评价指标,经济责任审计对经济权力的监督评价等,在展示科研成果时,一定要同时展示这些科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所取得的成效,要用典型实例来佐证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显得有价值。否则,空洞的说教,只能成为研究人员孤芳自赏的艺术品,而不能成为体现使用价值和创造社会财富的有价值的产品。
四是实现审计科研的常态化,增加审计科研的交流机会。除了定期举办各类审计科研成果交流活动,一般国家一级至少每年举办一次,省一级至少每半年举办一次,市一级至少每季度举办一次,县区一级至少每月举办一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随时举办交流活动。
五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交流推广审计科研成果。审计科研成果必须通过交流推广,将其运用到审计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交流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开研讨会交流,可以通过书面交流、可以通过网站交流、可以通过论坛交流、可以通过博客交流,还可以通过内部交流、可以通过审计与外部交流,借鉴其他部门、行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技术手段。而这其中,最有效的还是开研讨会和论坛交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各抒己见,可以发表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并阐述理由,通过交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避免理论成果受地区、时间和行业的局限,使其更加接近于审计工作实际。
六是坚持创新先导,敢于向传统说不。审计科研不同于考古,不是越老越好,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向传统说不,一些审计理念、审计方式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体制的变革,财政、财务的改革也将发生不断地变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审计技术手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昨天的先进,到明天可能就变为落后。因此,审计科研一定要注重时效性,要有前瞻性,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在理论研究中,不能引用过时的法规、过时的证据、过时的理念,审计科研应时时关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比如,国家财政部在2011年财政收支分类科目中已经取消了有关“预算外资金收支”的核算科目,也不再有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如果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还在大讲特讲如何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审计监督,就会闹出笑话,再比如,在新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中已经不再要求基层审计人员记录审计日记,如果你在加强质量管理的文章中,仍强调要规范审计日记等问题,就明显不符合时效性的规定。(摘自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