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丙欣(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
一、转型期社会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表现为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即在实现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的同时,还要完成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单一性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多元化社会转变,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使我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存在于多个领域。具体来说,现阶段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2008年以来,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政府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复苏过程的曲折性。目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房地产价格、地方政府性债务和物价水平上涨过快等仍是我国政府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生态环境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相当严重,在不少地方老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近期媒体报道的“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和“儿童血铅超标”问题,不断提示我们要时刻注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带来的风险。
(三)社会稳定风险。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不仅社会的整体结构在变迁,而且社会的资源结构、城乡结构和身份结构等都在发生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群体和组织的分化,这期间往往也是矛盾的暴露期和冲突的高发期,需要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和市场化改革的加快,社会稳定风险也有所显现,主要表现为因土地征用、拆迁安置、资产处置、就业安置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四)信息技术风险。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和青少年上网成瘾、手机病毒、黑客攻击、网络生态失衡问题也日益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正常的经济社会运行。
二、国家审计防范转型期社会风险的六大着力点
风险社会的来临,对传统的风险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国家审计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挑战而言,转型期社会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成为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就机遇而言,目前世界各国对风险社会的治理还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风险社会中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有利于广大审计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拓展审计领域,探索完善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筑起防范转型期社会风险的防火墙。
(一)加大财政金融审计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保障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要求国家审计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当前,我国正在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立足扩大内需,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财政、金融、产业等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国家审计应围绕宏观经济政策落实、财政信贷资金流向,积极部署开展财政、金融审计和审计调查,注重发现和揭露我国财政、金融领域内的社会风险点,深刻揭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深入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社会健康发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忽视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了一条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结果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工业废料污染、噪声污染等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也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为社会的健康发展留下了隐患。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人民的幸福生活无从谈起,经济的发展也失去了终极目标,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要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密切关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贯彻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注重揭示和披露资源、环境和生态风险,维护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拓宽经济责任和民生审计领域,维护社会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消极腐败的危险是影响中国共产党长期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2010年12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规定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到省部级党政负责人,同时审计结果还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过去我们的经济责任审计偏重于对政府领导人的审计,上述讲话和规定都为审计机关开展党委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国家审计要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相关规定,积极拓展审计领域,探索开展党委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切实发挥国家审计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独特作用。
转型期社会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国家审计要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通过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加强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着力揭示和反映落实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资金分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惠民政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要通过审计防范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和企业改制等方面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维护信息安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时有发生的计算机病毒入侵、信息泄密等事件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国家审计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系统的经济性、效益性,重点关注被审计信息系统是否存在漏洞。同时,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线审计人员要加强保密意识和安全意识,防范信息泄密事件的发生。
(五)监督与服务并重,发挥建设性作用。
审计监督是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职权监督,审计服务的内涵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在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查处和揭露社会风险的同时,注重从体制机制入手,发挥审计的服务作用和建设性作用,提出合理化建议,预防风险扩大并化解风险。
(六)加大公告力度,提升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社会风险治理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但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在社会风险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公众对社会风险知情权和参与权,有利于吸引公众参与社会风险治理,增强社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逐步探索和完善了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发布制度,在依法公开审计结果的同时,还邀请新闻媒体对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跟踪报道,及时公开审计过程和进展情况,为公众了解政府职责履行情况、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条件。在社会风险治理中,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发布的力度,并以此为平台,在向社会公众反映审计查处问题和提出建议的同时,吸引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大整改力度,并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程序等方面采取措施,充分展现审计机关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成果,保证审计结论落到实处。(摘自审计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