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审计观察
 
对审计服务社会管理的思考
编稿时间: 2011-12-09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魏长华(江苏省宝应县审计局)

 

    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自然成为党和政府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崭新课题。那么,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审计机关如何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选准新的视点,把握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社会管理的关系,不断扩大审计影响,提升审计质量与水平,也自然成为审计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要确定服务社会管理新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已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和 “矛盾凸现期”并存的阶段。为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新要求。而怎样从审计监督的职能出发,按以人为本的要求,服务于和谐社会就是新时期审计战略的新选择,也是审计事业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
  二要酝酿服务社会管理新思维。由于机制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现;权力失控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综合性监督部门,审计思维就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由以查处为主转到标本兼治、注重预防上来,注重规范管理,用制度堵住单位的“漏洞”。要在服务社会管理的大背景下,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稳定、关注环境。让审计与服务社会管理同频共振,为服务社会管理保驾护航。
  三要创建服务社会管理新标准。评判一个审计机关是否充分履行审计职能,不仅要考量审计查处了多少违纪违规行为、移送了多少案源线索。而是还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考量有多少审计成果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由从偏重真实、合法性审计转到真实、合法与绩效三者兼顾上来,牢固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强力推进绩效审计新模式,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审计项目的低成本、优质量、高效益,将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业绩评判标准,树立起审计机关自身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四要把握服务社会管理新走向。服务社会管理,就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围绕这个要求,审计机关不仅要做好经济运行的监督者,还要做人民利益的守护者,生态环境的维护者和政治文明的促进者。预算执行审计要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向支出审计为主转变,社会保障审计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涉农资金审计要关注“三农”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要体现科学发展的思想。此外,还要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出发,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环境保护资金审计路子。
  五要营造服务社会管理新环境。审计要在服务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离不开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这是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的前提。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需要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之一,一方面要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把审计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其自身审计行为公开和审计结果公开,也是实行“阳光审计”,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六要搭建服务社会管理新平台。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审计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在目前人员编制已定的情况下,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整合审计资源,就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口。当前,审计计划管理、审计成本管理、审计现场管理都必须与服务社会管理相适应。要在不断减少审计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加强审计审理制度,实行关口前移,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还要不断推广和运用计算机前沿技术,增强审计工作科技含量。
  七要培养服务社会管理新文化。在我国进入服务社会管理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和谐向上的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审计机关只有内部和谐了,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守住廉政这条生命线,也就守住了审计职业道德之本。多年的审计经验还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审计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基础。形式多样,具有审计特色的文娱活动有利于提升审计文化品位。(来源审计署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