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审计观察
 
审计与被审计两者关系面临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编稿时间: 2011-12-19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胶南市审计局 张金敏

 

国家审计的职责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关系最终体现在的身上,因此,广义上两者关系包括单位和个人,即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人员多重复杂的关系。本文所阐述的即是上述广义上的两者关系。

审计与被审计是一对矛盾,在处理两者关系中,作为其中的一方,我们不能完全彻底让这一对矛盾消失,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它弱化或转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在审计工作中化解和转化矛盾,使审计与被审计建立良好和谐关系,最终达到审计目标,是摆在审计机关和每个审计人员面前必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因素

一是审计机关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性质。由于各种社会法律和制约制度还不完善,我们不能否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揭露问题和查处大案要案仍将是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在这情形下,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审计工作会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

二是审计价值理念普及程度低,影响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监督的认可。目前,部分被审计单位不了解,片面的认为审计工作只是查错找事,甚至一些审计人员也不是很清楚,吃得不透,审计时高高在上,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只是为查问题而查问题,没有审计帮扶协助思想,审计价值理念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

三是审计项目的计划和立项缺少前瞻性,损坏了审计工作既是监督又是服务的形象。审计项目立项后,一般都有规定的审计时间和审计完成时间,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前瞻性、科学性难以保障,如离任审计的突然性和紧迫性,或审计时间恰遇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工作正是最繁忙的时期,其配合程度大大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也就在所难免,影响了两者关系和谐互动发展。

四是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制约着两者之间建立制度沟通的桥梁。两者对某一问题有着不同乃至相反的法律法规参考体系,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审计的基本定位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这种监督的本质就是检验被审计单位是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进行有序的行为,若法律法规为两者提供一个边界不清、标准不统一的参照系,也影响着两者关系的良性发展。

五是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两者关系的好坏。审计机关能否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良好关系,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素质程度。由于审计人员个体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不一,部分审计人员身上还存在自由散漫、说大话、过头话和粗话等不文明审计工作行为,直接影响审计权威和形象,进而影响国家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

笔者认为,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如果把握了以下几要素,就会更好的处于和谐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中,审计工作最终会顺利实施,完美结束,最终取得理想效果。

二、审计机关应把握的要素

第一、拓宽审计工作思路,合理调整审计机关工作目标和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审计需求正在出现多种不同特征,在某些制度较完善的领域,查错防漏、揭露问题和查处大案要案的可能性很小,审计机关对这些领域应适时转变思路,将审计重点放在绩效审计上。总之,在法律框架内,合理调整审计目标和任务,以有效满足审计需求,从而促进与被审计单位关系的良好协调发展。

第二、普及审计价值理念,充分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监督的认可程度。普及审计价值理念,一方面要强化对被审计单位的普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审计人员普及,因为审计机关的审计价值理念最终要有审计人员去普及,特别是从事一线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他们是树立、传播审计价值理念的主体。审计价值理念的树立和普及,能够更好的得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监督的认可,从而实现审计目标。

第三、强化沟通和协调,有效加强审计项目立项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审计项目的立项是一套事关审计工作全局庞大而繁琐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充分的调研、协调和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而完备的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立项。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同组织人事部门及时协调和沟通,掌握有关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另一方面要充分调研相关被审计单位工作性质、业务范围、工作流程等信息。最大程度上减少离任审计工作的被动性、突然性和紧迫性。另外,审计工作时间尽量避开被审计单位和人员工作的最繁忙时期,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必然会大大提高,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反而客观上能够促进两者关系和谐互动发展。

第四、研究审计定性依据,积极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所需法律法规体系。标准统一的法律规范能够很好的在审计与被审计之间架起了制度沟通的桥梁。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可以使被审计单位不会依据模棱两可的法律法规,对审计查处的问题提出相反的结论和意见。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所需的标准统一的参照体系,为审计和被审计提供一个边界清晰的舞台,是促进两者关系协调发展不容忽视的工作。

三、审计人员应把握的要素

第一、提升素养,构建和谐审计氛围。素养是基础要素。审计人员的素养是决定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关系的基础,审计人员刚接触某一被审计单位,其言行往往会给被审计单位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深刻印象一般会成为能否建立两者良好关系的基础。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审计人员,能够始终坚持文明审计,克服自由散漫、说大话、过头话和粗话等不文明审计工作行为,并且懂得如何在工作中协调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构建一种和谐的审计氛围,调动被审计单位的积极性服务于审计工作,从而有效贯彻和实现审计机关的目标和任务,反之则不然。因此,一定程度上说,审计人员较高的个人素养是搞好审计工作的基础要求。

第二、提高能力,磨砺审计尖刀。能力是核心要素。审计好比医生,我们手中握者无形的听诊器手术刀,当一名庸医易,当一名神医需要的则是高超的技术和能力,审计亦然。这里的能力,不单指的是审计专业技术能力,而且包括判断理解能力。换句话说,审计人员如果专业技术过硬,一旦接触到被审计的会计资料,就能马上熟悉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掌握记账规则,检查出疑问后经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解释后,能立刻判断出解释的正确还是在故意掩盖事实真相。做到这一点,审计人员就可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时时刻刻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被被审计单位牵着鼻子走。另外,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过硬,被审计单位会敬佩你,而不会从内心轻视你,审计的权威形象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有为才有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一定意义上讲,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搞好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

第三、加强沟通,搭建理解桥梁。沟通是条件要素。这里的沟通,既包括对于审计查出问题,要善于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交换意见,加强沟通,弄清事实真相和原因,还包括对于查出的单纯技术性无原则性小错误只给予口头上纠正,而不在细枝末节上大做文章。事实表明,做到这一点,不但能使我们审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彻底查深查透问题,有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带有体制性、原则性和人为性的大问题;而且被审计单位也会由衷的从内心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反之,审计人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说,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热情会大大折扣,审计阻力就会加大。因此可以说,良好的沟通是搞好审计工作的必备要求。

第四、勤奋敬业,营造积极向上审计环境。敬业是关键要素。无论如何,敬业是赢得信任的基础,这里的敬业指的是在工作时间,尤其是在被审计单位工作时间,必须抓紧时间做该做的事,不能自由散漫做一些与审计工作无关的事,或者无所事事靠时间。试想,审计人员自己不去做该做的审计工作或自己无所事事,而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员提供资料,查找计算数据等工作,受你影响,一是他们提供资料不会很及时,查找计算数据可能不准确,二是你的审计工作无法深入下去,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反之,如果你很敬业,在有限时间里抓紧工作,被审计单位人员也会受到你敬业的影响,及时提供资料,积极配合查明问题。最终你的审计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可以说,高度的敬业精神,是圆满完成审计工作的关键要求。

第五、力所能及,提供必要的帮扶和协助。帮助是促进要素。这里说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包括精神上和有关会计基础核算业务上的帮扶和协助。实践中,审计人员同有关被审计单位生活较困难人员结成帮扶对子,给予必要的帮助。结合审计工作,如:审计人员对Z单位较混乱的土地资金核算体系,给予了相关重新整理调整和汇总,形成较清晰的会计资料,解决了困扰该单位多年的问题;针对K单位会计力量薄弱,债权债务不清问题,审计过程中不等不靠,不发唠搔,审计人员逐笔核对,重新整理,一举为该单位理清债权100多万元。这些不起眼的帮助,被审计单位在感激的同时,无形中加深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友情,为建立良好协调关系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说,给予被审计单位及时、力所能及的帮扶和协助是搞好审计工作的必要要求。(来源山东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