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审计局 张红霞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的财政收入也在不同幅度的增长,部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政绩和眼前利益,完成财政收支目标任务,通过各种方法虚增财政收支,财政收支的“注水”成分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干扰了国家正常的财税秩序,影响公正财政职能的发挥,不真实的财政信息还会直接影响国家、政府的宏观决策,削弱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的调节力度。笔者多年来从事财政审计工作,对财政收支“注水”现象表现形式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财政收支“注水”的表现形式
1、空转政府性基金。主要是空转、虚收虚支土地出让金。通常公益性事业划拨用地,应该是免交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为完成财政收支目标,从金库列支划拨土地出让金到某筹建机构,作为财政某项法定支出,再由某筹建机构作为土地出让金缴入财政非税专户,作为政府性基金上缴金库。
2、空转非税收入。主要是空转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通过在预算内列支将金库资金划入某一财政专户或某预算单位账户,作为财政某项法定支出,再由该专户(或单位)将款项作为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收入等缴入财政非税专户,作为非税收入上缴金库。
3、奖励、返还企业税收,变相虚收虚支财政收入。一是通过增值税、所得税的奖励返还,虚收虚支财政收入。近年各地以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其中不乏税收奖励或返还,但少数地方的招商引资已经蜕变为招商引税,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实业项目引入,只是将外地的商贸企业引进在本地注册,在本地缴纳部分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政府再以支持企业发展的名义,将所得税全额和增值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奖励(或返还)给企业,甚至还有亏损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所得税的全额返还,地方财政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亏本倒贴。但招商引进的税收可以帮地方政府完成税收任务,完成政绩任务,如此的税收奖励(或返还)实质上就是虚收虚支财政收入。二是通过耕地占用税的虚收返还,虚收虚支财政收入。不少地方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土地储备,但有少数地方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缴纳耕地占用税和所得税,再由地方政府通过支持企业发展将税收全额返还给融资平台,没有实质性的财政收支内容。
4、地方税收寅吃卯粮,财政收入不真实。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导致地方税收任务形势严峻,部分地方税务部门采取穿越时空预征税款、多征税款的方式来完成税收任务,以挤占下一年度财政收入为代价而增加本年度财政收入,导致当年财政收入不真实。
二、财政收支“注水”的原因分析
财政收支水分过大,是经济发展滞后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不乏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客观原因,也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和眼前利益以及监管、监督不力等主观原因:
一是政府考核机制不够健全。财政收支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不够科学合理,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财政收入计划的编制一直采用"基数比例法 ",即以上年实现的财政收入为基数,按照上级下达的增长比例来逐一确定本年度国、地税和财政部门的收入计划。用这一计划任务数来考核地方政府,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讲,因其财源充足,完成任务轻而易举,为不抬高基数,采取隐瞒、延压财政收入的办法,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业大县(市)来讲,没有地方支柱产业,根本无法完成财政收入计划,只能采取人为的手段来虚增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我国对农业、教育、科技等几项财政法定支出事项都有着刚性的法定支出要求,要求其支出增长幅度不得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特别是教育支出的要求更高,任务尤为艰巨。基于上述财政收支的制度性、政策性方面的原因,部分地方政府一边虚列财政支出,另一边虚收财政收入,既完成了财政收入任务,又完成了某一特定(或法定)的财政支出任务,可谓“一举两得”。类似这样的空转如果多次循环,那将严重影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
二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实施分税制以后,我国财政体制一直存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情况,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和上级财政的税收返还比例。因此,有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政府,只顾任期政绩和眼前利益,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源的实际情况,对财政收入计划层层加码,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计划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 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迫使财税部门虚增财政收入。
三是监管、监督不力。缺乏相应的监管制约与监督机制是形成虚假财政收入的内在原因。一方面,各地对财政收入计划的考核往往只停留在量的指标上,而对其收入的来源、入库渠道、使用情况及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缺乏有效的监管、监督。特别是在"重奖"之下,一些相关部门为了部门单位的集体利益会私下违规运作,给财政收入"注水"。另一方面,具有财政监督职能的上级部门鞭长莫及,而地方监督部门因其监督权不独立,其工作职能服务、服从于地方政府,在涉及到地方政府为完成财政收支任务所采取的违规注水行为时,也只能心知肚明,无能为力。(来源湖北审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