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相关 > 审计观察
 
武汉市审计局“五全”审计模式助力区级财政管理转型升级
编稿时间: 2014-07-11 12:00 来源: 岳阳市审计局  
 

 

武汉市审计局  吴方

                           

去年来,针对市委、市政府强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武汉市审计局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区级财政管理审计新方式,在审计范围、审计内容、跟踪问效、统筹发展和服务改革上,积极探索建立“五全”模式,努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力促区级财政管理转型升级。

一是以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为主线,逐步建立审计地域、对象、内容、环节全覆盖。针对全市13个区近年财政收支规模成倍增长的现状,将过去区级财政管理审计5年一个周期,缩短为3年轮审一遍,每年至少安排45个区进行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及时、可比和连续性;在审计对象上不仅只对财税部门进行审计,还把预算执行单位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所有相关单位都纳入审计范围;在审计内容上覆盖公共财政资金、政府性基金、社保资金以及国有资产,努力做到不留盲区和死角。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实现审计重点和疑点的精确定位,在审计环节上,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绩效和内部控制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审计为财政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强财政决算草案编制等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以公共财政预算审计为基础,积极推进预决算审计全口径。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管理基本要求,该局在财政管理审计中,在关注公共财政预算的同时,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一并纳入审计重点。如在对区级土地出让收入的审计中,发现部分区不同程度存在土地出让金收支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强、年底实际完成超预算部分不缴金库、拖欠土地出让金、未完成预算时,通过各种方式虚增收入,有的区属国有企业未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相关情况引起各区区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区及时整改并出台了《区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规定》、《区属国有资产调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定,从制度上防范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是以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为出发点,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监督全过程。在财政管理审计中,注重发挥建设性作用,寓服务于审计监督之中,对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不就事论事,而是提升到预防和控制层面。如对某区财政管理审计,发现该区发改委一个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未经财政部门批准开立了11个银行账户,两年中收入规模已达9.8亿。审计发现,资金主要来源于该区域内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补偿。这部分资金既未按规定纳入土地出让金管理,也未在使用过程中形成有效监督。巨额土地补偿收支和管理费计提使用缺乏监管,以致于公款私存,甚至挪用公款现象有所发生。针对问题的紧迫性,该局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向区政府出具建议函,促使该区迅速成立整改工作专班,对全区同类问题进行全面清查,对违规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对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了纪律处分。

四是以资源共享统筹发展为依托,实现审计资源整合全对接。为节约审计资源,避免重复审计,切实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该局在对区级财政管理审计中,努力做到与其他审计同步进行。如在今年的江夏区政府财政管理审计中,结合省厅组织的江夏区原区长经济责任审计、市局实施的江夏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以及区局开展的“同级审”四个项目一并进行,同步开展。四个审计组同时进点进行现场审计,按各自审计方案分别实施项目,审计内容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对相同内容不重复审计,实现了资源共享,减轻了被审计单位负担。审计中,四个组相互协调配合,在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展开交流讨论,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形成了整体合力。

五是以加快财政审计工作转型为方向,服务财政改革全跟进。在对区级财政管理审计中,以服务区级财政改革为重点,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提出一系列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积极采纳。目前各区基本实现了包括区直和乡镇街、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预算内资金和所有政府性资金在内的综合预算,定员定额管理不断完善。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相关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了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核算。政府采购制度、业务流程和监管工作全面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来源湖北审计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